中国劳动监察权立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劳动监察权立法研究
【摘要】:劳动监察是一种国家职能,而劳动监察权体现了行政权力对劳资关系的干预,在保护劳动者和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在完善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近年来劳动纠纷频发,职业病备受关注,劳动监察的作用在整个劳动争议解纷体系当中显得略有不足。无论是执法力度还是在社会中的权威度都无法与劳动仲裁及劳动诉讼相提并论。劳动监察权的实施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需要归结到立法问题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监察立法体系并不健全,作为劳动监察法律核心部分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层级较低,而有关特殊工作性质的内容涵盖面较小。这对我国劳动监察的立法技术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重新分布,如何协调好各方关系,确保劳动者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护,缓和劳资矛盾与对立,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重点考虑的。立法的优化离不开对劳动监察权的逐本溯源,笔者希望对劳动监察权的理论做系统性分析。全文的主要框架如下:第一部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劳动监察权的涵义,从法理上来说,劳动监察权实际上来源于人们对人权精神和法治理念的追求,在社会管理中需要通过公权力主体的调控来平衡劳资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近百年来劳动者的地位不断上升,行政权力对其的保护力度也随之加大。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的劳动监察权的具体内容及运行情况,了解其不足之处,如劳动监察权所指向的对象模糊、劳动监察权高度属地化特征明显,此外,劳动监察权主体内部组织建设滞后,在实际运行中劳动监察权的异化等情况十分严重。第三部分:结合列举和比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劳动监察制度,从而进一步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提出改善意见。时至今日的中国社会,要通过改革劳动监察权立法来体现行政职能,需通过扩大劳动监察权的内容,加强有关执行中的配套立法,以及对劳动监察权进行监督,来实现劳动监察权运行取得切实成效。
【关键词】:劳资关系 劳动监察权 国家公权力 立法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2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9
- 二、研究现状9-11
- 三、研究方法11-12
- 第1章 劳动监察权理论分析12-21
- 1.1 劳动监察权的概念及功能12-13
- 1.1.1 劳动监察权的概念12
- 1.1.2 劳动监察权的属性12-13
- 1.2 劳动监察权的发展演变13-15
- 1.2.1 早期13-14
- 1.2.2 立法规范时期14
- 1.2.3 社会转型时期14-15
- 1.3 劳动监察权的功能15-18
- 1.3.1 保障人权在劳动法领域的体现15-16
- 1.3.2 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手段16
- 1.3.3 协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的有效方式16-17
- 1.3.4 劳动解纷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17-18
- 1.4 劳动监察权的逻辑起点18-21
- 1.4.1 劳动监察权存在的法理前提18-19
- 1.4.2 劳动监察权的法哲学基础——对社会秩序的构建19
- 1.4.3 劳动监察权的行政法理念——公权力向私主体法律关系的延伸19-21
- 第2章 劳动监察权的权力配置21-28
- 2.1 劳动监察权的来源21-23
- 2.1.1 正义观念的推动21
- 2.1.2 对劳动权的保障21-22
- 2.1.3 国家责任的体现22-23
- 2.2 劳动监察权的运行范围23-25
- 2.2.1 空间维度——尊重私法自治和社会契约23-24
- 2.2.2 时间维度——以劳动关系存续为准绳24
- 2.2.3 执法内容——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24-25
- 2.3 劳动监察权与劳动监察立法的关系25-28
- 2.3.1 立法是实现劳动监察权的起点25-26
- 2.3.2 立法对劳动监察权的约束26
- 2.3.3 立法使劳动监察权制度化26-28
- 第3章 我国劳动监察权立法及其运行问题28-38
- 3.1 劳动监察权的立法28-31
- 3.1.1 立法回顾28-30
- 3.1.2 当前的劳动监察立法体例30-31
- 3.2 劳动监察权的运行31-33
- 3.2.1 劳动监察权的运行基准31-32
- 3.2.2 劳动监察权的运行主体32-33
- 3.2.3 劳动监察权的运行对象33
- 3.3 规制劳动监察权33-35
- 3.3.1 内部制约33-34
- 3.3.2 外部监督34-35
- 3.4 劳动监察权的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35-38
- 3.4.1 劳动基准立法有待加强35-36
- 3.4.2 将社会转型时期的立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36-37
- 3.4.3 国际发展态势的影响37-38
- 第4章 国外劳动监察权立法的立法经验38-44
- 4.1 美国的劳动监察权立法38-39
- 4.2 挪威的劳动监察权立法39-41
- 4.3 日本的劳动监察权立法41-42
- 4.4 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监察权立法42-44
- 第5章 完善我国劳动监察权的立法建议44-48
- 5.1 扩展劳动监察权的内容44-45
- 5.1.1 劳动者心理层面保护的监督检查有待增强44
- 5.1.2 将“社会对话”机制引入到劳动监察活动中44-45
- 5.2 加强劳动监察权的配套立法45-46
- 5.2.1 劳动监察决定如何强制执行45
- 5.2.2 行政处罚标准问题45-46
- 5.2.3 劳动监察员队伍建设46
- 5.3 增加劳动监察权的制约性立法46-48
- 5.3.1 以权力监督劳动监察权46-47
- 5.3.2 以权利监督劳动监察权47-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楠;战后法国劳资关系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国研究;2002年02期
2 夏顺忠,杨贵珍;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变化的新动向[J];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1期
3 杨军;劳资关系的特点及其协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吴德辉;新形势下的劳资关系及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陈万志;;重视劳资关系支付“和谐成本”[J];群言;2005年05期
6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吴德辉;谢丽威;;对四川省劳资关系的现状、走势及对策的调查和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7 ;依法协调劳资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宝安[J];红旗文稿;2006年06期
8 阎启义;;构建和谐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J];红旗文稿;2006年10期
9 郭爱萍;;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劳资关系思考[J];求实;2006年08期
10 周述杰;;和谐社会构建与私营企业劳资关系[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国兵;;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背景下的劳资关系[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3 王玉柱;;构建和谐劳动(劳资)关系的机制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爱萍;;劳资关系与政府协调作用的若干思考[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少晖;;新合作主义: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整合的目标模式[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韩金华;;改革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发展轨迹总结与展望——从较低层次和谐到纠纷和冲突激化再到更高层次和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家祯;;关于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考[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李萍;罗宁;;国内外劳资关系研究:理论脉络与最新进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2010年
9 韩金华;;正确认识劳资关系,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基于《资本论》视角的非公有制经济劳资关系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铁民;黎元生;;中国构建新型劳资关系的实践[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煤化集团中原大化公司党委书记 周瑞庆;应重视调协劳资关系[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秦s,
本文编号:635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63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