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5:27
本文关键词: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转基因农产品作为现代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人类解决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一直饱受争议,转基因农产品在实验、试验、环境释放及商业化生产等环节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当前的科技水平也无法对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权威论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转基因农产品安全问题已深入涉及经济贸易、国家利益及国家安全,正成为当今政治经济和国际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鉴于其风险性和价值性的双重身份,本文从转基因的概念和本质入手,通过对转基因农产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争议焦点的分析,得出法律才是保障转基因农产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其次,在分析我国的立法现状后得出我国在法律体系、监管制度、安全评价、标识制度等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对比美国、欧盟、日本立法上的成熟做法,探寻完善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制度的可能之策;最后,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创造性的提出从法律体系、入市前的安全评估、入市后的监控制度及事后的惩罚救济四个大的方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体系。
【关键词】:转基因农产品 安全保障 监控制度 惩罚救济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88;D922.16;D92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一、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8-9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9-10
- (一)国内研究概况9
- (二)国外研究概况9-10
- 三、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10-11
- 第一章 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概述11-18
- 一、转基因概述11-13
- (一)基因的定义11
- (二)转基因的概念和本质11-13
- (三)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范围13
- 二、转基因农产品13-15
- (一)转基因农产品的概念、特征13-14
- (二)转基因农产品发展的现状14-15
- 三、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争议15-18
- (一)从食用安全方面看15-16
- (二)从生态环境方面来看16
- (三)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16-17
- (四)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来看17-18
- 第二章 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的立法现状18-26
- 一、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的立法概况18-19
- 二、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的立法不足19-26
- (一)法律体系不健全,,规定存在冲突19-20
- (二)监管体制不合理20-21
- (三)安全评价机制不完善21-22
- (四)标识制度不健全22-24
- (五)惩罚救济制度不完备24-26
- 第三章 国外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立法的借鉴26-37
- 一、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立法26-28
- 二、欧盟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立法28-31
- 三、日本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立法31-34
- 四、国外相关立法对我国的启示34-37
- 第四章 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37-46
- 一、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37-38
- 二、建立高效的监管体制38-39
- (一)监管模式38
- (二)监管主体38-39
- 三、建立入市前的安全评估制度39-41
-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检测机构39
- (二)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39-40
- (三)建立转基因农产品的公共数据库40-41
- 四、建立与完善入市后的监控制度41-43
- (一)完善标识制度41-42
- (二)建立追溯制度42-43
- (三)建立公众参与制度43
- 五、建立与完善事后的惩罚救济制度43-46
- (一)强化责任制度43-44
- (二)建立安全保障基金44
- (三)建立应急预案保障体系44-46
- 结论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丽霞;刘慧;;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新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杨新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3 王灿发;创建框架性法规体系——生物安全管理立法初探[J];国际贸易;2000年07期
4 吴振;顾宪红;;国内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概览[J];四川畜牧兽医;2011年04期
5 贾鹤鹏;谭一泓;余奇才;;转基因:从传播到决策[J];生命科学;2011年02期
6 覃帅;;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概述[J];大众商务;2009年10期
7 王洋;曾文革;;论转基因产品安全应急处理法律制度[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651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65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