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27 22:06

  本文关键词: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劳动仲裁 劳动诉讼


【摘要】: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争议,劳动争议能否妥善及时地加以处理,不仅会影响到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采取的“一裁两审、仲裁前置”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是在我国长期的劳动争议处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这种处理模式能够达到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要求,解决了大量的劳动争议。在缓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矛盾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关系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的劳动争议裁审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现实需求,并且在运行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正视我国劳动争议裁审模式在运行中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时地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之所以出现诸多弊端,主要原因在于劳动争议处理的仲裁与诉讼环节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及进行有效衔接,并由此引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不能有效的衔接,因此改革的关键点在于理顺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的关系,使二者进行有效的衔接,这就需要对现行的裁审模式进行改革。关于在我国构建何种劳动争议裁审模式,一方面要立足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现实状况,总结出现问题与原因;另一方面还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关于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经验。因为这些国家对于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研究开展较早,立法相对完善,研究与借鉴这些国家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对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制度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西方主要国家不同劳动争议处理模式进行了介绍,总结出了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重要启示。结合对国内学者提出的改革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的不同方案的利弊分析,提出了自己对于改革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的建议,即在我国实行“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处理模式。另外,劳动争议处理模式良好运行还离不开劳动争议各环节的相互配合,为了使“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劳动争议处理模更好地发挥整体效果,还需要对我国劳动仲裁制度与审判制度进行改革。其中改革仲裁制度可以从强化仲裁的独立性、赋予仲裁裁决终局法律效力、提高仲裁的权威性等方面进行;改革劳动争议诉讼制度可以从审判机构和诉讼程序的改革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劳动仲裁 劳动诉讼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一、劳动争议及其处理模式10-17
  • (一)劳动争议概述10-13
  • 1.劳动争议含义10
  • 2.劳动争议的性质与特征10-12
  • 3.劳动争议类型12-13
  • (二)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13-17
  • 1.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立法沿革13-15
  • 2.现行的劳动争议裁审模式15-17
  • 二、我国劳动争议裁审模式存在的弊端17-23
  • (一)仲裁自身存在的问题17-19
  • 1.仲裁前置违背仲裁自愿精神17-18
  • 2.仲裁中“三方原则”虚置18
  • 3.仲裁程序缺乏权威性18-19
  • (二)劳动争议诉讼的问题19-20
  • (三)劳动争议诉讼与仲裁的衔接问题20-23
  • 1.对案件进行重复审理20-21
  • 2.案件审理方面存在差异21
  • 3.仲裁机构与法院沟通不畅21-23
  • 三、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23-30
  • (一)法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23-24
  • (二)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24-25
  • (三)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25-27
  • (四)英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27-28
  • (五)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28-30
  • 四、对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的思考30-40
  • (一)学界对于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的探索30-33
  • 1.单轨制争议处理模式30-32
  • 2.双轨制争议处理模式32-33
  •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33-35
  • 1.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34
  • 2.坚持分类处理原则34-35
  • 3.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原则35
  • (三)改革劳动争议裁审模式的具体建议35-40
  • 1.建立“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争议处理模式35-36
  • 2.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改革36-37
  • 3.劳动争议审判制度的改革37-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春鸣;浅谈企业劳动争议的调节[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2 ;劳动争议仲裁办事手续(九)劳动争议仲裁参加人的条件[J];劳动保护;2000年08期

3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有哪些?[J];税收与社会;2000年06期

4 ;关于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调查[J];中国工运;2000年05期

5 ;解决劳动争议有哪些途径?[J];中国职工教育;2000年07期

6 ;从事兼职发生劳动争议怎么办?[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05期

7 熊成涛;做好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J];中国工运;2002年05期

8 姚韶军;旷工、病假引起的劳动争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03期

9 刘培;北京市东城区 成立劳动争议调解指导委员会[J];工会博览;2002年22期

10 裴丽红;;劳动争议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J];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婷;;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7 刘淑芬;;议劳动争议立法的出现及发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8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9 李航;;正确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10 马建军;;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以及司法管辖[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伟杰;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的作用[N];工人日报;2006年

2 谢升;劳动争议调解是工会维权的重要机制[N];工人日报;2007年

3 潘跃;工会力推调解解决劳动争议[N];人民日报;2007年

4 郑勇;5月起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N];工人日报;2008年

5 史秉恒;甘肃开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宣传日活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6 通讯员 佚名;河北:3部门联合通知停止征收劳动争议仲裁费[N];就业时报;2008年

7 记者 顾雯 实习生 杨志;6种劳动争议 街道便可调解[N];南京日报;2009年

8 记者 汤碧琴 通讯员 江浩波 童密芳 北仑记者站 顾霄扬;我市建立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N];宁波日报;2009年

9 记者 王宝杰 通讯员 韩云琴;吉林 部署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试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10 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劳动争议处理处副处长 黄龙;准确把握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地位和作用[N];工人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炜炼;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欢;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韩笑;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比较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谭心宇;埃塞俄比亚《劳动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5 唐光彩;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之关系重构[D];扬州大学;2015年

6 刘鹤立;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7 陈春燕;群体劳动争议的司法处理机制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8 罗静;建构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9 卜文茜;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10 李盛楠;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与制度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46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746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d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