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关于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02:39

  本文关键词:关于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者 劳务派遣 法律规制


【摘要】: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用工方式(仅由两方主体构成),更为复杂,其由三方主体构成,形成三重法律关系(三个合同),最为显著的特征为劳动力的雇佣与使用相分离。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下的新型用工方式,具有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优势,推动着劳动力市场的变革。此种用工方式中,作为三方主体之一的劳务派遣机构,实质上作为极其重要的“枢纽”,连接着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派遣机构拥有并掌握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信息以及用工单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重组,最终能够将人才信息与用工单位信息进行最大化的匹配,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相结合。这样的用工方式以及达到的效果,对于三方主体而言是共赢的。对于用工单位而言,招聘人才的过程十分繁琐,大致包括制定招聘策略、人员的筛选、评价、试用、评估、录用等一系列程序,但是如果将这部分的工作直接委托给专门的人力资源公司(派遣机构)来完成,那么用工单位便可集中精力搞经营,仅需给付派遣机构一定的费用,各取所需。其次,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具备了临时性的特点,这意味着用工单位可以因为公司经营问题或是结构的调整,而不需要劳动者继续工作时,可以将劳动者退回派遣机构,这样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用人成本消耗,同时派遣机构也能够重新调配员工。此外,派遣机构作为专门的劳务派遣公司,具备更为专业的劳动法律法规知识,一旦发生劳动纠纷,能够为用工单位提供帮助和配合,及时转移部分法律风险。在传统劳动关系中,用工单位肩负着对劳动者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员工档案管理、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管理、员工流动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等,颇为专业和复杂。派遣机构具备较为丰富的人事管理工作经验,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因此将劳动者的聘用工作以及部分管理工作委托给派遣公司,可以减轻用工单位的负担。但事物具有两面性,劳务派遣方式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暴露其弊端。截至目前,我国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关于劳务派遣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但关于同工不同酬问题、假外包真派遣问题、被派遣劳动者退回问题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问题在实践中的研究仍属有限,同时由于劳务派遣关系存在三方主体,使得传统劳动者与雇主出现了分离,极易引起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因此笔者将以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作为研究视角,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制度构建都以此为出发点,依据“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损现状、原因、措施”展开全文,力求从法律的层面对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进行规制,目的在于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良性健康发展。全文除摘要与结论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引用劳务派遣争议一案,深入了解我国劳务派遣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此论证此项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劳务派遣定义,同时分析与劳务派遣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方法,论证劳务派遣特殊用工形式的优势。第三部分运用法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原理,结合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对我国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损的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完善劳务派遣相关制度建议,力求弥补我国相关法律的漏洞,同时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劳动者 劳务派遣 法律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4
  • 1.1 研究背景11
  • 1.2 文献综述11-12
  • 1.3 研究方法12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12-14
  • 2 劳务派遣:问题的提出14-18
  • 2.1 劳务派遣争议一案14-15
  • 2.2 问题的提出15-16
  • 2.3 劳务派遣的研究意义16-18
  • 3 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的分析18-23
  • 3.1 劳务派遣的概念18-20
  • 3.2 劳务派遣与相关概念辨析20-23
  • 3.2.1 职业介绍机构与劳务派遣机构20-21
  • 3.2.2 借调与劳务派遣21
  • 3.2.3 外包与劳务派遣21-23
  • 4 企业劳务派遣关系中劳动者权益受损现状23-31
  • 4.1 关于假外包、真派遣的问题23-24
  • 4.2 关于劳务派遣工退回问题24-27
  • 4.3 关于同工不同酬问题27-31
  • 5 机关、事业单位派遣关系中劳动者权益受损现状31-35
  • 5.1 机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用工现状31-32
  • 5.2 机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问题32-35
  • 6 完善劳务派遣法律机制措施35-44
  • 6.1 细化同工同酬原则35-37
  • 6.2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劳务派遣退回机制37-38
  • 6.2.1 明确区分用工单位退回劳动者与派遣单位“解雇”劳动者37-38
  • 6.2.2 严格限制用工与派遣单位约定的退工情形38
  • 6.3 完善识别“假外包、真派遣”的相关规定38-41
  • 6.4 建立严格监管制度41-42
  • 6.5 细化机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相关法律规定42-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8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48-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辉;;高温条件下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问题研究——基于对《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的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丁劭泊;;中小企业劳动者权益的保障现状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梁丹丹;高德群;;中心镇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4 刘吉堂;;劳动者权益的司法保障机制探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2年12期

5 陈云卿;英国劳动者权益的保护[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01期

6 毛建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缺少的不只是制度[J];江淮法治;2007年03期

7 赵颖惠;当前我国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1年S1期

8 徐大泰;法律对劳动者权益保护规定的不完善及其补救探讨[J];人大研究;2002年08期

9 张传学,张力;劳动者权益缘何屡遭侵害[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王玉信;劳动者权益保护疑难解答[J];农村新技术;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福明;;浅析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及维权对策[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徐国君;;论劳动者权益会计[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路;劳动者权益不能遇危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魏春杰;我市劳动者权益得到有力保障[N];东营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王娇萍;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神”[N];工人日报;2014年

4 沈峰;保护劳动者权益应避免“次优选择”[N];中国财经报;2006年

5 人口所 高文书;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袁晨光;保护劳动者权益谈不上过分[N];中国审计报;2007年

7 周甲禄邋周梦榕;劳动节更应关注劳动者权益[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傅丕毅;维护劳动者权益,政府还需加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徐振斌邋蒋升ng;开放型经济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N];人民日报;2007年

10 记者 王娇萍邋郑莉;劳动者权益成两会热点话题[N];工人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艳;我国劳务派遣中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吴玲飞;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网络抗争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晶;特殊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陈静娴;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玲;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邱琳琳;劳务外包中的劳动者权益保障[D];吉林大学;2016年

7 刘穆新;关于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8 苟俊芳;论我国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2016年

9 张坤;灵活化时代的劳动者权益保护[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邢成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08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908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5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