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权益保障研究
本文关键词:“失独者”权益保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计划生育 “失独者” 权益 国家补偿 特定身份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严格实施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强制性规定一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然而,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在各种意外事件的影响下,许多独生子女过早离世,给父母带来沉痛打击,这些父母在精神心理、经济生活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失独”问题由此产生,这些失去独生子女的人群被称之为“失独者”。作为一个新生的特殊弱势群体,“失独者”的合法权益该当如何进行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日益突出而亟待妥善解决的重大法律和社会问题。基于对“失独者”权益保障问题的深切关注,本文从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失独者”权益保障为研究主题,就如何在法律上保障“失独者”的权益进行探索性研究。具体而言本文除结语外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本论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关于“失独者”权益的研究文献回顾、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失独者”的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失独者”生存困境及其权益诉求状况的实证调研。笔者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以个案访谈的形式,实证地考察了“失独者”在精神心理、经济生活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由此表达出来的权益诉求。第三部分是对“失独者”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及其特点的梳理和分析。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失独者”权益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将“失独者”等同为其他弱势群体的立法原则;国家对“失独者”权益保障的支持力度不足;精神领域针对“失独者”的法律关怀缺失。第四部分主要是从理论上阐释“失独者”享有的权益以及国家保障“失独者”权益的理据。“失独者”是为国家公益作出特别牺牲的群体,根据行政补偿的基本理论,他们理当享有获得国家补偿的权利。同时,基于对“失独者”精神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法律上亦应当认定他们作为“独生子女政策受损者”的特定身份。第五部分是关于建立和完善“失独者”权益保障体系的建议。主要包括: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相关内容;加大国家对“失独者”责任的承担力度;构建关于“失独者”全面精神关怀的体系。
【关键词】:计划生育 “失独者” 权益 国家补偿 特定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7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8-11
- 1.研究背景8-9
- 2.研究缘起9-11
- (二)研究综述11-14
- (三)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14-17
- 1.研究方法14-16
- 2.概念界定16-17
- 一、“失独者”的生存困境及其权益诉求17-23
- (一)精神心理方面17-19
- (二)经济生活方面19-21
- (三)社会身份方面21-23
- 二、“失独者”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其特点23-31
- (一)法律法规对“失独者”权益的规定23-26
- (二)“失独者”权益法律保障的特点26-31
- 1.等同“失独者”为其他弱势群体的立法原则27-28
- 2.国家责任承担的力度不足28-30
- 3.精神领域法律关怀的缺失30-31
- 三、“失独者”权益保障的法理透视31-36
- (一)“失独者”是“特殊”群体31-32
- (二)国家应当对“失独者”承担补偿责任32-34
- (三)法律应当认同“失独者”的特定身份34-36
- 四、建立和完善“失独者”权益保障体系的建议36-42
- (一)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相关内容36-37
- (二)加大国家对“失独者”责任的承担力度37-41
- 1.加大对“失独者”的经济扶助力度37-38
- 2.健全“失独者”的社会保障机制38-39
- 3.放宽收养条件,增设不完全收养法律制度39-41
- (三)构建“失独者”全面精神关怀的体系41-42
- 结语42-44
- 附录:关于“失独者”生存状况及其权益诉求的访谈提纲44-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燕;刘敬远;;印度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比较[J];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04期
2 集拉·宏拉达隆 ,蔡文丛;泰国人口和劳动力政策[J];东南亚研究资料;1986年03期
3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若干规定[J];广西政报;1985年05期
4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补充规定[J];吉林政报;1985年05期
5 刘华;试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公民的生育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廖保平;;让一部分人先“生”起来?[J];中国老区建设;2007年07期
7 杨翠萍;;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与农村妇代会组织的异化——基于河南宇县的调查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3期
8 刘方玲;;折衷与变通:基层政权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行动逻辑——河南省老城镇的考察[J];理论与改革;2009年01期
9 李晓波;;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能否定[J];学习月刊;2009年13期
10 刘日;;建议计划生育政策试行“奖一、放二、禁三”[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黔;;从社会管理视角下试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邢健;;压力体制与政治“共谋”:央地关系视角下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研究——基于湖北省S市L县的个案分析[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米峙;;北京市女儿养老作用与前景分析[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郝静;;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建新;;开放生育政策,天塌不下来![A];共识(2009秋刊02)[C];2009年
6 杨龙;;基本国策与普通政策统筹机制建设研究——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永平;陆铭;;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基于家庭养老视角的理论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8 郝弼;李金兰;;家庭与养老问题[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潘丽明;;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10 若尘;;“空巢”对策刍议[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七)[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兰 通讯员 绣琴 建军;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变松[N];泰州日报;2006年
2 王捚;宁远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形式多样[N];永州日报;2007年
3 郎玉 木杉;平安乡抓实人口与计生工作[N];盘锦日报;2008年
4 ;计划生育政策,,动还是不动?[N];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记者 易成章;“三个不变” 决定计生工作不能动摇[N];衡阳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李田生;计划生育政策何去何从[N];西部时报;2004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陈晓;计划生育政策遭遇控制难题[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胡其峰;计划生育政策 不能有丝毫动摇[N];光明日报;2007年
9 郭学忠;州人口委开展大练兵活动[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年
10 孙德华;庞家社区探索计生工作新方法[N];盘锦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3 张青;习俗与家族的再生产[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花玉;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珑;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普艳霞;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4 李会林;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曾苏;中国共产党计划生育政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6 向霜;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浩;贵州省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成效评析[D];贵州大学;2008年
8 蔡灿泉;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博弈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9 邓惠娟;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博远;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38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93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