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研究:理论、模型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1-11-23 17:45
知识产权融资是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知识产权是相关企业的重要资产或核心资产,具有无形性、专用性、地域性、时间性、可复制性等特点。因此,与实物资产等有形资产相比,持有知识产权的风险较高。知识产权要转化为现金流,通常是融入到生产要素中去,通过商业化的过程(例如形成知识产品)来实现“物化”。自从1986年ENGEL和RADCLIFFE探讨利用知识产权为高科技企业融资以来,知识产权融资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一项重要议题,而知识产权通过融资带来现金流,成为其“物化”的另一种方式。知识产权融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首先,知识产权高风险的特征,容易使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却步。第二,知识产权的价值不易确定,需要专业化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认定。第三,知识产权本身是制度经济学的产物,因此知识产权融资的政策依赖性很强,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支持。第四,知识产权融资的规模,尤其是债务融资的规模不大,因此对融资主体和参与各方的选择性较强。因此,论文关于知识产权融资的研究,立足于融资理论和制度经济学,以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能力为研究主线,建立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模型,以及分析如何提高知识产权融资能力。...
【文章来源】: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2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前提
1.1.1 研究背景
1.1.2 中国存量知识产权的现状
1.1.3 研究前提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框架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1 知识产权、知识产品及知识产权融资
2.1.2 融资能力
2.1.3 研究评述
2.2 知识产权融资的技术环境
2.2.1 融资风险研究
2.2.2 融资约束研究
2.2.3 估价问题研究
2.2.4 研究评述
2.3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
2.3.1 融资影响因素
2.3.2 融资评价模型
2.3.3 研究评述
2.4 融资与企业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2.4.1 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
2.4.2 债务期限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
2.4.3 研究评述
第3章 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理论
3.1 知识产权融资的理论基础
3.1.1 新经济增长理论
3.1.2 知识经济理论
3.1.3 相关的融资理论
3.2 知识产权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3.2.1 可交易性:知识产权的变现融资
3.2.2 可许可性:知识产权使用权许可融资
3.2.3 可出质性:知识产权信贷融资
3.2.4 可资本化:知识产权的权益融资
3.2.5 可分离性: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制度基础
3.3 知识产权融资的路径分析
3.3.1 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路径:以创新成果为例
3.3.2 知识产权融资的参与方
3.3.3 知识产权融资方式和融资程序
3.3.4 知识产权融资平台
3.4 知识产权融资的不对称性问题研究
3.4.1 不对称性的表现
3.4.2 不对称性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3.4.3 不对称性的解决思路
第4章 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影响因素
4.1 知识产权融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1 理论分析的基本依据
4.1.2 知识产权特征
4.1.3 知识产权所有者特征
4.1.4 市场与经济环境特征
4.1.5 行业特征
4.1.6 融资特征
4.2 知识产权融资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4.2.1 调查设计
4.2.2 调查结果的初步处理
4.2.3 调查结果的初步统计分析
4.3 知识产权融资影响因素的分类与再次筛选
4.3.1 知识产权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再次筛选
4.3.2 知识产权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重分类
4.3.3 层次分析法下的验证设想
第5章 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指标体系
5.1.1 总目标层的指标
5.1.2 准则层的指标
5.1.3 指标层的指标
5.2 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模型
5.2.1 计算方法与原理
5.2.2 建模过程
5.3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
5.3.1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2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指标的赋值
5.3.3 知识产权融资指数的算例
5.4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报告
5.4.1 概念与报告类型
5.4.2 报告的基本内容
第6章 知识产权融资指数的应用研究
6.1 知识产权融资能力比较
6.1.1 商标权融资理论与企业间融资能力的比较
6.1.2 案例分析
6.2 知识产权融资管理
6.2.1 知识产权融资管理理论
6.2.2 案例分析
6.3 知识产权融资指数与企业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6.3.1 研究假设、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6.3.2 结果分析
6.3.3 研究结论
6.4 知识产权融资指数的其他运用方向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建议
7.2.1 知识产权评估方面
7.2.2 知识产权融资方面
7.2.3 企业管理方面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1 知识产权融资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样卷)
附录2 公司调查函(样本)
附录3 模型的优化:对问卷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处理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部分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514371
【文章来源】: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2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前提
1.1.1 研究背景
1.1.2 中国存量知识产权的现状
1.1.3 研究前提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框架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1 知识产权、知识产品及知识产权融资
2.1.2 融资能力
2.1.3 研究评述
2.2 知识产权融资的技术环境
2.2.1 融资风险研究
2.2.2 融资约束研究
2.2.3 估价问题研究
2.2.4 研究评述
2.3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
2.3.1 融资影响因素
2.3.2 融资评价模型
2.3.3 研究评述
2.4 融资与企业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2.4.1 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
2.4.2 债务期限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
2.4.3 研究评述
第3章 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理论
3.1 知识产权融资的理论基础
3.1.1 新经济增长理论
3.1.2 知识经济理论
3.1.3 相关的融资理论
3.2 知识产权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3.2.1 可交易性:知识产权的变现融资
3.2.2 可许可性:知识产权使用权许可融资
3.2.3 可出质性:知识产权信贷融资
3.2.4 可资本化:知识产权的权益融资
3.2.5 可分离性: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制度基础
3.3 知识产权融资的路径分析
3.3.1 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路径:以创新成果为例
3.3.2 知识产权融资的参与方
3.3.3 知识产权融资方式和融资程序
3.3.4 知识产权融资平台
3.4 知识产权融资的不对称性问题研究
3.4.1 不对称性的表现
3.4.2 不对称性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3.4.3 不对称性的解决思路
第4章 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影响因素
4.1 知识产权融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1 理论分析的基本依据
4.1.2 知识产权特征
4.1.3 知识产权所有者特征
4.1.4 市场与经济环境特征
4.1.5 行业特征
4.1.6 融资特征
4.2 知识产权融资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4.2.1 调查设计
4.2.2 调查结果的初步处理
4.2.3 调查结果的初步统计分析
4.3 知识产权融资影响因素的分类与再次筛选
4.3.1 知识产权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再次筛选
4.3.2 知识产权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重分类
4.3.3 层次分析法下的验证设想
第5章 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指标体系
5.1.1 总目标层的指标
5.1.2 准则层的指标
5.1.3 指标层的指标
5.2 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模型
5.2.1 计算方法与原理
5.2.2 建模过程
5.3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
5.3.1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2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指标的赋值
5.3.3 知识产权融资指数的算例
5.4 知识产权融资评价报告
5.4.1 概念与报告类型
5.4.2 报告的基本内容
第6章 知识产权融资指数的应用研究
6.1 知识产权融资能力比较
6.1.1 商标权融资理论与企业间融资能力的比较
6.1.2 案例分析
6.2 知识产权融资管理
6.2.1 知识产权融资管理理论
6.2.2 案例分析
6.3 知识产权融资指数与企业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6.3.1 研究假设、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6.3.2 结果分析
6.3.3 研究结论
6.4 知识产权融资指数的其他运用方向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建议
7.2.1 知识产权评估方面
7.2.2 知识产权融资方面
7.2.3 企业管理方面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1 知识产权融资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样卷)
附录2 公司调查函(样本)
附录3 模型的优化:对问卷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处理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部分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514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351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