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动力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动力学研究
【摘要】:2013年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底东盟将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在未来中国—东盟关系发展进程中,双方更务实、更深层的经济合作仍将是主流,携手打造中国—东盟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普遍共识。在知识产权领域,随着双方技术合作与贸易的高速发展,知识产权争议或者争端与纠纷问题越发凸显,知识产权制度的协调、合作、以致一体化逐渐成为市场主体、学者以及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现有学者对中国—东盟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是静态的对比分析,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产权国际立法动力学理论,综合分析影响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动力学因素。本文首先,对知识产权国际立法动力学理论进行概述;然后,分别分析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宏观背景、参与主体及协调机制对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影响,进而在综合分析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研究具体立法过程;最后,对中国—东盟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协调与合作、最终实现区域立法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 知识产权 区域立法 立法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97.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现状11-16
- 1.3 研究内容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第二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动力学理论概述17-22
- 2.1 知识产权国际立法动力学概述17-20
- 2.1.1 立法动力学概述17-18
- 2.1.2 知识产权国际立法动力学的应用范围18-19
- 2.1.3 知识产权国际立法动力学分析的价值19-20
- 2.2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动力学分析要素20-21
- 2.2.1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宏观环境20
- 2.2.2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参与主体及其参与方式20-21
- 2.2.3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协调机制及立法过程21
- 2.3 本章小结21-22
- 第三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宏观环境22-31
- 3.1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经贸合作环境22-24
- 3.1.1 中国—东盟贸易的发展22-23
- 3.1.2 中国—东盟投资的发展23-24
- 3.1.3 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的发展24
- 3.2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国内环境24-27
- 3.2.1 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25-26
- 3.2.2 东盟国家的创新能力水平26-27
- 3.3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国际法律环境27-29
- 3.3.1 全球性多边条约对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影响27-28
- 3.3.2 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影响28
- 3.3.3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影28-29
- 3.4 本章小结29-31
- 第四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参与主体及其参与方式31-41
- 4.1 知识产权非政府组织及其参与方式31-34
- 4.1.1 中国的知识产权非政府组织及其参与方式31-33
- 4.1.2 东盟国家的知识产权非政府组织及其参与方式33-34
- 4.2 域内国家行为体参与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34-39
- 4.2.1 国家推动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动因34-37
- 4.2.2 国家参与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方式37-39
- 4.3 本章小结39-41
- 第五章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协调机制及立法过程41-48
- 5.1 中国一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协调机制41-43
- 5.1.1 东盟及其制度安排41-42
- 5.1.2 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东盟部门及其制度安排42
- 5.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制度安排42-43
- 5.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制度安排43
- 5.2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具体过程43-47
- 5.2.1 确立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基本原则44-45
- 5.2.2 选择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的模式45
- 5.2.3 实现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区域立法45-47
- 5.3 本章小结47-48
- 结论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2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3 约翰·芬斯顿,其实;东盟在更加错综复杂时期面临的挑战[J];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02期
4 赵洪;东盟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5 陈文;合作稳定 推进一体化——东盟积极应对新世纪[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6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7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8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9 苏平;对东盟国家经济报道要体现“三贴近”[J];八桂侨刊;2004年04期
10 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6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璐;释意论指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领导人致辞口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王芮;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9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579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