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19:33
本文关键词: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都有很大的提升,我国正在逐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专利权发展态势较好。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专利权诉讼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专利侵权诉讼中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存在诸如法定赔偿适用比例过高、地区保护主义、损害赔偿额差距过大等问题。因此,对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研究对专利权理论和司法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结合国内外的有关规定,,提出完善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有关措施建议。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背景以及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两会回答记者提问时首次提及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3年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都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专利技术的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比分析我国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我国专利侵权诉讼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北京市一中院自2010年-2014年7月份以来审理结案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各类裁判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法定赔偿适用比例过高、当事人举证困难、损害赔偿数额差异较大、地区保护主义影响数额的确定等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原则。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主要有补偿性损害赔偿原则和惩罚性损害赔偿原则两种,坚持不同的赔偿原则对赔偿数额的确定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目前专利侵权诉讼中坚持的是补偿性损害赔偿原则,目的在于“填平”专利权人的损失,不过《商标法》中对于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规定为《专利法》中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提供了契机。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确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四种计算方式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美国对于相应计算方式的规定,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疏漏,为我国在以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第五部分,着重论述完善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制度措施。分别从目前建立的知识产权法院以及专家型陪审员制度对提高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审理的公平公正性以及损害赔偿额的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着手,从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法定赔偿制度适用的细化等角度着眼,在借鉴国外关于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有关规定的情况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构建符合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制度,为我国专利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专利 侵权 损害赔偿 法定赔偿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3-15
- 第2章 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司法现状15-21
- 2.1 法定赔偿适用比例较高16-17
- 2.2 当事人举证困难17-18
- 2.3 损害赔偿数额差异较大18-19
- 2.4 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19-21
- 第3章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原则21-25
- 3.1 补偿性损害赔偿原则21-22
- 3.2 惩罚性损害赔偿原则22-25
- 3.2.1 惩罚性损害赔偿原则概述22-23
- 3.2.2 美国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原则23-25
- 第4章 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方式25-35
- 4.1 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25-28
- 4.1.1 权利人所受损失在我国的运用25-26
- 4.1.2 美国计算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利润损失法26-28
- 4.2 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28-30
- 4.2.1 侵权人非法获利在我国的运用28
- 4.2.2 根据侵权产品的贡献度确定损害赔偿额28-30
- 4.3 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30-32
- 4.3.1 专利许可使用费在我国的运用30-31
- 4.3.2 美国确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合理使用费法31-32
- 4.4 法定赔偿32-35
- 第5章 确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制度的完善35-47
- 5.1 运用知识产权法院提高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额35-36
- 5.2 运用专家型人民陪审员制度辅助确定损害赔偿额36-40
- 5.2.1 专家型陪审员制度对确定损害赔偿额的影响36-38
- 5.2.2 专家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设置38-40
- 5.3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的引入40-42
- 5.3.1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的必要性40-41
- 5.3.2 完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评估体系的制度措施41-42
- 5.4 完善法定赔偿制度42-44
- 5.4.1 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限制42-43
- 5.4.2 细化法定赔偿额度43-44
- 5.5 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机制44-47
- 5.5.1 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必要性44-45
- 5.5.2 惩罚性损害赔偿适用的条件45-47
- 第6章 结论47-49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52-53
- 致谢辞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峰;;论知识产权侵权引入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3 廖志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吴军辉;杨建成;;美国专利诉讼中的陪审团[J];法律适用;2007年07期
5 练李生;;刍议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确定标准[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6 易玉;白艳;;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额的确定[J];法制与社会;2010年33期
7 盘佳;;论惩罚性赔偿在专利侵权领域的适用——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第65条[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刘强;沈立华;马德帅;;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实证研究[J];武陵学刊;2014年05期
9 贺宁馨;袁晓东;;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年04期
10 吴汉东;知识产权保护论[J];法学研究;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585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58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