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1 01:15
【摘要】:能源消费结构不仅关系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着人类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建设。随着中国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能源瓶颈”问题正在变得日益严峻。中美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其能源消费结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虽然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但美国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经验和教训仍对中国有相当的借鉴价值。本文以能源消费结构为比较对象,广泛收集和消化相关资料,分别从中美能源消费绝对量结构和相对量结构的演进、中美各能源品种的逐一比较分析、能源消费结构的经济、产业和行业效益等视角展开论述,并借助实证分析方法探寻中美能源消费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从而因症施治,对症下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全文共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界定论文的论域,阐明研究的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并分别从能源替代与优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和产业及低碳经济等方面对中美能源消费结构的国内外文献进行评述。 第二章集中阐述和评价能源消费结构的相关理论,首先,能源经济革命论的产生与发展、主要观点与基本内容;其次,介绍能源替代理论,包括能源品种之间的内部替代、能源与技术、资金、劳动等之间的外部替代等;最后,分析低碳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基本观点等。 第三章从纵向角度分析中美能源消费结构的演进,对中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的内部结构的基本走势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用灰色关联方法和协整方法对中美能源消费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视角对中美能源消费结构进行细化分析,用翔实的数据研究中美各能源品种的变化趋势、特征与原因,比较中美各能源品种变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挖掘美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经验和教训,探析可供中国借鉴之处。第四章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做比较分析,第五章对水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和地热进行比较研究。 第六章基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中美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效益分析,为设计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对策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以GDP为因变量建立分析模型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经济效益分析。其次,以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代表工业化水平进行产业效益的OLS分析。再次,以16个典型工业行业各自的工业增加值作为比较数列,以工业能源消费量为参考数列做行业效益的灰色关联分析。最后,以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和人口产业结构作为参考数列,选取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作为比较数列进行能源消费结构人口效应的灰色关联分析。 第七章全面、系统地归纳总结了美国能源消费结构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首先,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所面临困难的基础上引申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战略,并从立足国内是基础、结构节能是重点、技术替代是关键、多元发展是主导等方面展开论述。其次,分别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角度设计了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具体措施。最后,对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做了归纳。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26.2;F4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与环境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商业研究;2004年07期

2 高新才;仵雁鹏;;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求索;2009年03期

3 李影;;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基于能源结构约束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0年03期

4 童彦;朱海燕;关海波;;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环境科学导刊;2010年04期

5 赵春雨;;新时期中日能源战略博弈[J];学习与探索;2006年03期

6 黄雷;张彩虹;张大红;;能源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05期

7 熊正贤;翟有龙;王克健;;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1997—1999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之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杜祥琬;;中国能源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J];决策咨询通讯;2007年01期

9 余国合;吴巧生;;人文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关性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古丽娜尔·玉素甫;;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以新疆为例[J];求索;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陈海勇;苍大强;;21世纪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级能源向高级能源的转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陈春华;路正南;;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分析[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敬锐;杨兆萍;;新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钟杰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与减少煤烟污染对策之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范亚雯;徐才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区域研究[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赵娅;;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9 ;世界分地区、分部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A];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C];2005年

10 吴钟瑚;;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与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悦音;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存隐忧[N];中国工业报;2010年

2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挑战[N];福建日报;2007年

3 记者 康行远邋通讯员 刘红霞;煤炭消耗比重下降11%[N];黄石日报;2007年

4 拜婷;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趋势分析[N];国家电网报;2011年

5 记者金江山;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不理想[N];工人日报;2003年

6 国家发改委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 周大地;世界和中国面临多重能源压力[N];国际商报;2006年

7 刘君;中国能源领域面临四大挑战[N];南方周末;2006年

8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黄晓芳;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路径[N];光明日报;2011年

9 华文;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三年来首次升转降[N];中华建筑报;2007年

10 通讯员 李江辉;央视二套播出西气东输报道[N];中国石油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新东;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罗斐;基于协同论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王火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关系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4 沈玉志;中国能源发展的决策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冯等田;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规制[D];兰州大学;2007年

6 程胜;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及能源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谢品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效应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9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郭琪;公众节能行为的经济分析及政策引导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燕文;中国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赵娅;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钟伟萍;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4 陈瑞珍;经济与能源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8年

5 马红燕;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移的Markov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6 杨娟;北京市经济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7 侯羽;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费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李蓬勃;中国能源效率及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9 王鹏;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10 龚洋龙;制造业能源消费综合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46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46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