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基于共生理论的船舶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05:08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成为各国优势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在世界范围已形成了研究产业集群的高潮。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高,区域集聚明显,产业集群开始显现,因此,有必要开展对船舶产业集群的研究。 论文从介绍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船舶产业的特点入手,界定了船舶产业集群的有关概念,分析了船舶产业集群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特征,剖析了船舶产业集群的结构,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综合分析了船舶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论文以共生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从共生的视角研究了船舶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共生发展问题。具体而言,分析了船舶产业集群的共生系统和共生结构,解析了船舶产业集群的共生关系,研究了船舶产业集群的共生模式,进行了共生的均衡条件和基于Logistic模型的稳定性分析。探讨了由共生组织发展模式、共生行为发展模式、共生发展选择模式、以及生命周期四个要素共同决定的船舶产业集群共生发展模式。 船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是集群外企业不断迁入和新企业不断投资入群的过程。论文分别从纵向产业链关系和横向企业合作竞争关系入手,进行了企业入群的博弈分析,得出了有关结论。同时,对船舶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描述,建立了定量化界定船舶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数学模型。 论文通过对长三角船舶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长三角区域和泰州市进行了船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船舶产业集群存在的状态、以及共生性形成机理,指出了船舶产业集群所处的发展阶段。 最后,论文从船舶产业集群共生性发展角度对长三角船舶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长三角船舶产业发展对策。 以船舶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以共生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论文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船舶产业集群结构、特征和类型,研究了船舶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发展模式、发展演变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船舶产业集群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对丰富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理论体系、拓展我国产业集群研究领域、促进船舶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位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407.474;F224
【部分图文】:

分布图,造船厂,分布图


以2004年世界主要造船厂的地理位置为依据,在地图上将他们表示出来,可以明显的看出,世界主要造船厂分布具有明显集群现象。当然,这种集群的区域是比较大的。但也能说明船舶工业正呈现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趋势。图3.2为东亚地区主要造船厂分布图(图小,仅标出韩国和日本),图3.3为欧洲地区主要造船厂分布图。图3.2东亚地区主要造船厂分布图”’“,

分布图,造船厂,分布图


以明显的看出,世界主要造船厂分布具有明显集群现象。当然,这种集群的区域是比较大的。但也能说明船舶工业正呈现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趋势。图3.2为东亚地区主要造船厂分布图(图小,仅标出韩国和日本),图3.3为欧洲地区主要造船厂分布图。图3.2东亚地区主要造船厂分布图”’“,

船价,综合指数,资料来源,船舶工业


结构影响较大。2002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船舶工业多年来的基础投入,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时得益于世界海运业的快速增长,以及2001年以后世界船价的快速上涨(如图6.1所示),更得益于以国际造船业正加速向我国产业转移为典型特征的新一轮世界船舶产业结构调整〔28]”川。因此,我国船舶工业还有相当长时间的良好发展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青岛:高起点规划建设船舶工业基地[J];中国远洋航务;2009年11期

2 柯健;;我国区域能源合作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博弈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龚海青;振兴中国船舶工业政策探讨[J];上海企业;1995年03期

4 范金田;湛江举行发展船舶工业研讨会[J];广东造船;1995年03期

5 郑兴富;船舶总公司“八五”科技成就概要及“九五”科技工作建议[J];造船技术;1996年06期

6 辛元欧;船舶工业理应成为上海的第七支柱产业[J];上海造船;1996年01期

7 朱汝敬;中国船舶工业本世纪末发展目标探讨[J];科技导报;1997年01期

8 程天柱,张雅兰;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及其科技投入浅析[J];上海造船;1997年01期

9 ;船舶工业大事记(1997年5月)[J];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1997年07期

10 彭一君;满怀豪情 走向新世纪──江苏省无锡船舶工业学校举行建校40周年庆典[J];江苏船舶;199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永宏;基于共生理论的船舶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演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2 方维慰;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张友祥;区域农业保险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永军;后发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邵正光;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段志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肖长培;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李爱喜;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博弈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陈天宝;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华;保税物流园区与临近保税区发展模式及博弈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2 杜娟;成渝双核型空间结构及竞合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郭西露;高校教育信息孤岛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胡俊科;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地区差异成因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5 张果果;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D];贵州大学;2008年

6 魏冬明;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中药业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王军燕;青岛市产学研发展模式及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林峰;中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德霞;农业乡镇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沛;我国主题公园发展转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48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848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f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