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9 11:11
传统资源型企业的成长方式是依靠掠夺性地获取自然资源,这种典型的线性发展方式,一方面导致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最终枯竭,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加剧,从而造成了资源不节约、环境不友好的局面,也造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因此改变资源型企业成长发展的传统模式,促使资源型企业走向绿色转型成长之路,已经成为了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资源型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成长并没有一个具有普适的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学术界规范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也极少,本研究在尝试在理论探讨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并确定了理论研究的思考框架。首先,由于资源型企业的特殊性——生产过程具有严重的负外部性,因此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不能单独依靠一个企业来完成,而是要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一个类似生物界“食物链”的生态型产业链,使得他们之间能够进行副产品交换和能量的梯级利用。这样,资源型企业在资源集聚区就形成了一个企业生态网络。生态网络能够为资源型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提供平台,网络内各种关系的联结以及知识、信息的共享能够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借鉴网络能力和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本研究确定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对其实现绿色转型成...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循环经济实践的局限性
1.1.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具备了基础条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逻辑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4 本文的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成长理论的演进
2.1.1 国外学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探讨
2.1.2 国内学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探索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生态产业链与企业网络
2.2.1 生态产业链与企业成长
2.2.2 生态产业链形成及其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
2.2.3 企业网络与企业成长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动态能力及企业战略转型
2.3.1 动态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2.3.2 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
2.3.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文献评述及本研究欲回答的问题
第三章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理论框架
3.1 生态网络是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基础
3.1.1 资源型企业的生态网络的构成
3.1.2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之间的活动及其特征
3.1.3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内在机理
3.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
3.2.1 企业能力的内涵和演进
3.2.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实质
3.2.3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与资源型企业成长
3.3 绿色转型成长的重要体现是承担社会责任
3.3.1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3.3.2 资源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及其维度
3.3.3 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3.3.4 研究启示
第四章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形成
4.1 资源型产业链纵向企业竞争平衡研究
4.1.1 模型建立及平衡态讨论
4.1.2 数值模拟与讨论
4.1.3 案例研究
4.1.4 研究启示
4.2 基于演化博弈的资源型企业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
4.2.1 资源型企业生态产业链的纵向演化博弈模型
4.2.2 资源生态产业链形成的横向演化博弈模型
4.2.3 研究结论与启示
4.3 基于微分博弈的资源型上下游企业合作研究
4.3.1 资源型企业上下游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4.3.2 合作博弈模型
4.3.3 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五章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概念模型及测度
5.1 绿色转型能力的理论基础
5.1.1 战略转型能力的维度
5.1.2 网络动态能力的维度
5.1.3 实施绿色发展对资源型企业的要求
5.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维度构成和分类
5.2.1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维度构成
5.2.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维度的分类
5.3 绿色转型能力各维度的内涵
5.3.1 战略洞察能力的内涵
5.3.2 网络协调能力的内涵
5.3.3 管理控制能力的内涵
5.3.4 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
5.4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测度和量表
5.5 统计分析
5.5.1 数据收集
5.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5.3 信度检验
5.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六章 绿色转型能力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关系
6.1 资源型企业访谈
6.1.1 访谈的对象
6.1.2 访谈的内容
6.2 绿色转型能力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作用机理的概念模型
6.2.1 协同效应绩效的中介作用
6.2.2 网络类型的调节作用
6.2.3 概念模型的建立
6.3 研究假设
6.3.1 绿色转型能力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6.3.2 绿色转型能力与网络协同效应绩效
6.3.3 网络协同效应绩效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6.3.4 网络类型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6.4 实证检验
6.4.1 研究方法
6.4.2 基于结构方程的模型检验
6.4.3 对调节作用的检验
6.5 结果与讨论
6.5.1 实证研究结果
6.5.2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第七章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生态管理模式研究
7.1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生态管理的必要性
7.2 企业生态管理的概念
7.3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内涵及其理论框架
7.3.1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
7.3.2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内涵及原则
7.3.3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理论框架
7.4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生态管理模式
7.4.1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概念模型
7.4.2 资源型企业实施绿色转型的生态管理模式
7.5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八章 案例分析——以柴达木地区资源型企业为例
8.1 案例研究方法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概况
8.1.1 案例研究方法
8.1.2 柴达木试验区概况
8.2 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对资源型企业成长的约束
8.2.1 生态足迹模型介绍
8.2.2 青海省近年来的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8.3 案例分析:德令哈纯碱化工工业园
8.3.1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形成
8.3.2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刚性明显
8.3.3 纯碱类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及成长绩效
8.3.4 制约纯碱类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原因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研究的理论贡献
9.3 管理启示
9.3.1 对政府管理资源型企业的启示
9.3.2 对资源型企业的管理启示
9.4 研究局限及展望
9.4.1 研究的局限性
9.4.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企业网络能力结构的测评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任胜钢. 南开管理评论. 2010(01)
[2]市场集中与空间集聚:现代产业组织演进的两条基本路径[J]. 杜传忠. 中国工业经济. 2009(07)
[3]异质性、技术核心能力与高技术企业成长[J]. 曹兴,陈琦.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4)
[4]网络动态能力、创新网络质量及其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张荣祥,伍满桂.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与实现方式[J]. 曹利军. 科技与管理. 2008(05)
[6]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J]. 唐晓华,王广凤,马小平. 中国工业经济. 2007(11)
[7]企业理论主要流派的整合:基于复杂系统的角度[J]. 尚涛,冯宗宪. 经济学家. 2007(05)
[8]项目组合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应用[J]. 卞冉,车宏生,阳辉.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3)
[9]网络能力: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 邢小强,仝允桓. 科学学研究. 2006(S2)
[10]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J]. 诸大建,邱寿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5)
博士论文
[1]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及其多层次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D]. 焦豪.复旦大学 2010
[2]基于竞合互动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磊磊.浙江大学 2008
[3]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研究[D]. 唐健雄.中南大学 2008
[4]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方刚.浙江大学 2008
[5]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D]. 张聪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6]区域创新网络与共性技术研发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易将能.重庆大学 2005
[7]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及其演化研究[D]. 王核成.浙江大学 2005
[8]工业共生进化及其技术动因研究[D]. 郭莉.大连理工大学 2005
[9]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研究[D]. 邬爱其.浙江大学 2005
[10]企业的本质、性质与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D]. 董俊武.武汉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06785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循环经济实践的局限性
1.1.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具备了基础条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逻辑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4 本文的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成长理论的演进
2.1.1 国外学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探讨
2.1.2 国内学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探索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生态产业链与企业网络
2.2.1 生态产业链与企业成长
2.2.2 生态产业链形成及其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
2.2.3 企业网络与企业成长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动态能力及企业战略转型
2.3.1 动态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2.3.2 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
2.3.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文献评述及本研究欲回答的问题
第三章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理论框架
3.1 生态网络是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基础
3.1.1 资源型企业的生态网络的构成
3.1.2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之间的活动及其特征
3.1.3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内在机理
3.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
3.2.1 企业能力的内涵和演进
3.2.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实质
3.2.3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与资源型企业成长
3.3 绿色转型成长的重要体现是承担社会责任
3.3.1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3.3.2 资源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及其维度
3.3.3 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3.3.4 研究启示
第四章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形成
4.1 资源型产业链纵向企业竞争平衡研究
4.1.1 模型建立及平衡态讨论
4.1.2 数值模拟与讨论
4.1.3 案例研究
4.1.4 研究启示
4.2 基于演化博弈的资源型企业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
4.2.1 资源型企业生态产业链的纵向演化博弈模型
4.2.2 资源生态产业链形成的横向演化博弈模型
4.2.3 研究结论与启示
4.3 基于微分博弈的资源型上下游企业合作研究
4.3.1 资源型企业上下游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4.3.2 合作博弈模型
4.3.3 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五章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概念模型及测度
5.1 绿色转型能力的理论基础
5.1.1 战略转型能力的维度
5.1.2 网络动态能力的维度
5.1.3 实施绿色发展对资源型企业的要求
5.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维度构成和分类
5.2.1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维度构成
5.2.2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维度的分类
5.3 绿色转型能力各维度的内涵
5.3.1 战略洞察能力的内涵
5.3.2 网络协调能力的内涵
5.3.3 管理控制能力的内涵
5.3.4 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
5.4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测度和量表
5.5 统计分析
5.5.1 数据收集
5.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5.3 信度检验
5.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六章 绿色转型能力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关系
6.1 资源型企业访谈
6.1.1 访谈的对象
6.1.2 访谈的内容
6.2 绿色转型能力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作用机理的概念模型
6.2.1 协同效应绩效的中介作用
6.2.2 网络类型的调节作用
6.2.3 概念模型的建立
6.3 研究假设
6.3.1 绿色转型能力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6.3.2 绿色转型能力与网络协同效应绩效
6.3.3 网络协同效应绩效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6.3.4 网络类型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绩效
6.4 实证检验
6.4.1 研究方法
6.4.2 基于结构方程的模型检验
6.4.3 对调节作用的检验
6.5 结果与讨论
6.5.1 实证研究结果
6.5.2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第七章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生态管理模式研究
7.1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生态管理的必要性
7.2 企业生态管理的概念
7.3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内涵及其理论框架
7.3.1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
7.3.2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内涵及原则
7.3.3 资源型企业生态管理的理论框架
7.4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生态管理模式
7.4.1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概念模型
7.4.2 资源型企业实施绿色转型的生态管理模式
7.5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八章 案例分析——以柴达木地区资源型企业为例
8.1 案例研究方法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概况
8.1.1 案例研究方法
8.1.2 柴达木试验区概况
8.2 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对资源型企业成长的约束
8.2.1 生态足迹模型介绍
8.2.2 青海省近年来的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8.3 案例分析:德令哈纯碱化工工业园
8.3.1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形成
8.3.2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刚性明显
8.3.3 纯碱类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及成长绩效
8.3.4 制约纯碱类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原因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研究的理论贡献
9.3 管理启示
9.3.1 对政府管理资源型企业的启示
9.3.2 对资源型企业的管理启示
9.4 研究局限及展望
9.4.1 研究的局限性
9.4.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企业网络能力结构的测评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任胜钢. 南开管理评论. 2010(01)
[2]市场集中与空间集聚:现代产业组织演进的两条基本路径[J]. 杜传忠. 中国工业经济. 2009(07)
[3]异质性、技术核心能力与高技术企业成长[J]. 曹兴,陈琦.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4)
[4]网络动态能力、创新网络质量及其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张荣祥,伍满桂.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与实现方式[J]. 曹利军. 科技与管理. 2008(05)
[6]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J]. 唐晓华,王广凤,马小平. 中国工业经济. 2007(11)
[7]企业理论主要流派的整合:基于复杂系统的角度[J]. 尚涛,冯宗宪. 经济学家. 2007(05)
[8]项目组合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应用[J]. 卞冉,车宏生,阳辉.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3)
[9]网络能力: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 邢小强,仝允桓. 科学学研究. 2006(S2)
[10]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J]. 诸大建,邱寿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5)
博士论文
[1]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及其多层次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D]. 焦豪.复旦大学 2010
[2]基于竞合互动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磊磊.浙江大学 2008
[3]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研究[D]. 唐健雄.中南大学 2008
[4]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方刚.浙江大学 2008
[5]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D]. 张聪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6]区域创新网络与共性技术研发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易将能.重庆大学 2005
[7]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及其演化研究[D]. 王核成.浙江大学 2005
[8]工业共生进化及其技术动因研究[D]. 郭莉.大连理工大学 2005
[9]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研究[D]. 邬爱其.浙江大学 2005
[10]企业的本质、性质与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D]. 董俊武.武汉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06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00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