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9 19:55
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能有效地结合产业发展和区域优势,已在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认可。对企业集群绩效进行系统研究,不仅能总结其成功经验,认清存在的问题,辨明绩效影响因素,还能促进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以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为研究对象,从形成背景、条件及地方政府所起的作用等方面研究其形成机理;结合集群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其目标及运行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辨识影响其绩效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其协同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构建了汽车生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集群的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成本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绩效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集群整体生产率变动情况;对二次相对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对集群内每个企业均具有激励作用;对集群绩效的改进策略进行了仿真,得出提高其绩效水平的有效策略。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国际比较
1.4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发展态势
1.4.1 发展态势分析
1.4.2 发展缺陷分析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现状
2.1.1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基础研究综述
2.1.2 国内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2.2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企业集群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2.3.1 效率与绩效的异同
2.3.2 绩效评价方法评述
2.3.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有效性分析
2.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第3章 汽车行业发展态势及汽车生产企业集群分析
3.1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内涵
3.1.1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相关概念及辨析
3.1.2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特征
3.1.3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优势
3.2 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集群发展态势
3.2.1 国外汽车生产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3.2.2 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
3.3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
3.3.1 长春汽车产业的地位
3.3.2 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3.3.3 集群形成的理论分析
3.3.4 政府对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
第4章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影响因素辨识与分析
4.1 集群系统分析
4.1.1 集群系统目标的确定
4.1.2 集群系统运行状况分析
4.2 集群绩效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4.2.1 集群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4.2.2 集群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4.2.3 影响集群绩效的效应分析
4.3 集群绩效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4.3.1 DEMATEL 方法的性质
4.3.2 基于DEMATEL 方法的集群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4.3.3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4 集群的协同效应
4.4.1 协同与协同效应
4.4.2 集群系统协同路径分析
4.4.3 集群内的竞争与协同矛盾分析
第5章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静态评价研究
5.1 评价的基础
5.1.1 评价主体和客体的确定
5.1.2 评价目标界定
5.1.3 绩效的分解
5.2 汽车生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构建的原则
5.2.2 构建的要求
5.2.3 投入产出指标的设置
5.3 集群绩效静态评价
5.3.1 基础数据的获取
5.3.2 集群(综合)技术效率研究
5.3.3 集群规模效率及纯技术效率研究
5.3.4 集群成本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5.3.5 集群综合绩效测度
第6章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6.1 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 指数
6.1.1 距离函数的确定
6.1.2 Malmquist 指数的解释
6.1.3 Malmquist 指数的分解
6.1.4 Malmquist 指数的求解
6.2 集群生产率变化实证研究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获取
6.2.2 集群内各企业生产率变动实证研究
6.2.3 集群整体生产率变动实证研究
6.3 二次相对效益测度
6.3.1 二次相对效益的引入
6.3.2 二次相对效益测算模型
6.4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二次相对效益实证研究
6.4.1 参考效益和当前效益的测度
6.4.2 集群二次相对效益测度
6.4.3 集群二次相对效益测度结果分析
第7章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改进仿真
7.1 仿真方法和仿真指标的选取
7.1.1 仿真方法的选择
7.1.2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适用性
7.1.3 模型参数的选择
7.2 模型构建
7.2.1 系统的仿真目标和动力学机制
7.2.2 系统动力学模型
7.2.3 基本假设与参数估计
7.3 模型有效性检验
7.4 灵敏度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论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汽车行业绩效评价及发展现状分析[J]. 陈云. 理论与当代. 2008(03)
[2]产业集聚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 孙晓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07(12)
[3]关于汽车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J]. 程蓉,张剑光. 汽车工业研究. 2007(07)
[4]汽车产业集群国际化分析[J]. 包小妹,尤胜圣. 管理科学文摘. 2007(06)
[5]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 高丽,周凌. 金融经济. 2007(10)
[6]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J]. 吕政. 开发研究. 2007(01)
[7]基于集群理论的我国汽车产业绩效水平分析[J]. 汪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8]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 熊一坚,倪筱楠. 企业经济. 2006(12)
[9]借鉴《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 构建民营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J]. 周昀,王卫平. 商场现代化. 2006(35)
[10]企业集团协同管理绩效评价模型[J]. 王君华. 统计与决策. 2006(21)
博士论文
[1]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研究[D]. 谢洪军.重庆大学 2007
[2]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效率研究[D]. 杨向阳.南京农业大学 2006
[3]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D]. 王连芬.吉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优.北京交通大学 2008
[2]中国汽车行业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李万文.浙江大学 2008
[3]基于DEA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研究[D]. 苏舒.重庆大学 2007
[4]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研究[D]. 冯涛.吉林大学 2007
[5]产业集群与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D]. 王燕.吉林大学 2007
[6]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问题研究[D]. 赵维华.吉林大学 2007
[7]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D]. 杨顺元.天津大学 2006
[8]基于DEA方法的一汽-大众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 陈楠.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9]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 张扬.吉林大学 2006
[10]化工产业集群绩效影响因素[D]. 黄春兰.东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41606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国际比较
1.4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发展态势
1.4.1 发展态势分析
1.4.2 发展缺陷分析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现状
2.1.1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基础研究综述
2.1.2 国内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2.2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企业集群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2.3.1 效率与绩效的异同
2.3.2 绩效评价方法评述
2.3.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有效性分析
2.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第3章 汽车行业发展态势及汽车生产企业集群分析
3.1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内涵
3.1.1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相关概念及辨析
3.1.2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特征
3.1.3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优势
3.2 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集群发展态势
3.2.1 国外汽车生产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3.2.2 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
3.3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
3.3.1 长春汽车产业的地位
3.3.2 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3.3.3 集群形成的理论分析
3.3.4 政府对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
第4章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影响因素辨识与分析
4.1 集群系统分析
4.1.1 集群系统目标的确定
4.1.2 集群系统运行状况分析
4.2 集群绩效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4.2.1 集群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4.2.2 集群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4.2.3 影响集群绩效的效应分析
4.3 集群绩效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4.3.1 DEMATEL 方法的性质
4.3.2 基于DEMATEL 方法的集群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4.3.3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4 集群的协同效应
4.4.1 协同与协同效应
4.4.2 集群系统协同路径分析
4.4.3 集群内的竞争与协同矛盾分析
第5章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静态评价研究
5.1 评价的基础
5.1.1 评价主体和客体的确定
5.1.2 评价目标界定
5.1.3 绩效的分解
5.2 汽车生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构建的原则
5.2.2 构建的要求
5.2.3 投入产出指标的设置
5.3 集群绩效静态评价
5.3.1 基础数据的获取
5.3.2 集群(综合)技术效率研究
5.3.3 集群规模效率及纯技术效率研究
5.3.4 集群成本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5.3.5 集群综合绩效测度
第6章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6.1 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 指数
6.1.1 距离函数的确定
6.1.2 Malmquist 指数的解释
6.1.3 Malmquist 指数的分解
6.1.4 Malmquist 指数的求解
6.2 集群生产率变化实证研究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获取
6.2.2 集群内各企业生产率变动实证研究
6.2.3 集群整体生产率变动实证研究
6.3 二次相对效益测度
6.3.1 二次相对效益的引入
6.3.2 二次相对效益测算模型
6.4 长春汽车生产企业集群二次相对效益实证研究
6.4.1 参考效益和当前效益的测度
6.4.2 集群二次相对效益测度
6.4.3 集群二次相对效益测度结果分析
第7章 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绩效改进仿真
7.1 仿真方法和仿真指标的选取
7.1.1 仿真方法的选择
7.1.2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适用性
7.1.3 模型参数的选择
7.2 模型构建
7.2.1 系统的仿真目标和动力学机制
7.2.2 系统动力学模型
7.2.3 基本假设与参数估计
7.3 模型有效性检验
7.4 灵敏度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论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汽车行业绩效评价及发展现状分析[J]. 陈云. 理论与当代. 2008(03)
[2]产业集聚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 孙晓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07(12)
[3]关于汽车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J]. 程蓉,张剑光. 汽车工业研究. 2007(07)
[4]汽车产业集群国际化分析[J]. 包小妹,尤胜圣. 管理科学文摘. 2007(06)
[5]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 高丽,周凌. 金融经济. 2007(10)
[6]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J]. 吕政. 开发研究. 2007(01)
[7]基于集群理论的我国汽车产业绩效水平分析[J]. 汪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8]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 熊一坚,倪筱楠. 企业经济. 2006(12)
[9]借鉴《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 构建民营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J]. 周昀,王卫平. 商场现代化. 2006(35)
[10]企业集团协同管理绩效评价模型[J]. 王君华. 统计与决策. 2006(21)
博士论文
[1]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电力产业绩效评价研究[D]. 谢洪军.重庆大学 2007
[2]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效率研究[D]. 杨向阳.南京农业大学 2006
[3]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D]. 王连芬.吉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优.北京交通大学 2008
[2]中国汽车行业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李万文.浙江大学 2008
[3]基于DEA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研究[D]. 苏舒.重庆大学 2007
[4]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研究[D]. 冯涛.吉林大学 2007
[5]产业集群与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D]. 王燕.吉林大学 2007
[6]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问题研究[D]. 赵维华.吉林大学 2007
[7]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D]. 杨顺元.天津大学 2006
[8]基于DEA方法的一汽-大众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 陈楠.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9]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 张扬.吉林大学 2006
[10]化工产业集群绩效影响因素[D]. 黄春兰.东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41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04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