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三维隔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3:17

  本文关键词:三维隔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维隔震 竖向隔震 摇摆控制 振动台试验


【摘要】:震中大分量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导致大量建筑结构破坏。目前,隔震系统仅能减小水平地震作用,而三维隔震系统可有效控制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反应而减轻地震灾害。由于三维隔震系统竖向和水平自振频率低,三维地震作用下,结构摇摆反应难以控制。为解决这一难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三维隔震系统,该系统包括水平隔震层和竖向隔震层,抗摇摆装置安装在竖向隔震层中用于控制结构摇摆反应。为验证该三维隔震系统性能,对二层钢框架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三维隔震技术能有效减小上部结构响应,并大大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作者单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州大学;
【关键词】三维隔震 竖向隔震 摇摆控制 振动台试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098,51378135,51308331)
【分类号】:TU352.12
【正文快照】: 引言结构隔震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有效的控制技术。现代隔震技术发展只有近40年的历史,以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使用为标志。在1969年南斯拉夫地震后,重建时的斯考比市在柏斯坦劳奇小学工程中首先使用了纯橡胶隔震支座[1]。我国隔震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起点高,1991年,在联合国UN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2 颜学渊;张永山;王焕定;魏陆顺;;高层结构三维基础隔震抗倾覆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4期

3 魏陆顺;周福霖;谭平;任珉;;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and vibration isolation for building[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强,姚谦峰;基础隔震偏心结构扭转振动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2 姜东均;白良;赵党书;赵惠敏;;建筑施工与昆明旅游环境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3 刘纪陆;;基础隔震结构的精确求解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4 郑宇;王月明;吴芳;毛杰;;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平稳随机干扰下的响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5 李扬;李自力;;铅芯橡胶支座参数对隔震储罐地震响应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6 张大长;陈怀亮;韩丽婷;韩晓健;;反复压力作用下橡胶的承载力—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7 李永华;李思明;;弱连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8 李慧;魏彪;杜永峰;李永祥;;框支剪力墙的阻尼器耗能减震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9 杨彦飞;何文福;朱岩;徐钢;;异型铅阻尼器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10 任祥道;;映秀镇灾后重建抗震防灾探索与实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琪;;多结构联系体系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系统优化设计[A];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谷伟;温小栋;刘斌;;摩擦隔震砌体房屋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3 张弛;;离心风机风井噪声治理隔振研究[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4 刘伟庆;王曙光;;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6 王洪涛;陈彦江;闫维明;李勇;程建旗;黄飞鸿;;复合式金属型阻尼器在高架桥减震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7 贺秋梅;李小军;;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基础隔震建筑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8 杜永峰;朱前坤;李慧;;微分求积法在隔震支座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9 王光洁;谭平;金建敏;王海明;涂伟荣;米晓玲;;一种新型隔震体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米晓玲;谭平;沈朝勇;王光洁;王海明;涂伟荣;;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方法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巨型框架隔震悬挂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郭猛;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朱前坤;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6 李翠娟;超大跨径CFRP主缆悬索桥合理结构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颖;层间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减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周莉;城市桥梁地震碰撞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估[D];天津大学;2010年

9 张路;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及大跨度空间结构半主动控制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于芳;列车荷载及地震作用下隔震铁路桥梁的动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飞飞;框架结构轻钢加层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任克彬;大型渡槽结构主动变阻尼控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建亮;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分析[D];郑州大学;2009年

4 攸青言;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5 冯亚亚;SMA半主动隔震支座的研制及其减震效果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郭妍;多边形单管通信塔极限承载力分析及其地震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王迪;应用SMA复合支座的层间隔震结构体系及其地震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奇;SMA-粘滞阻尼器及其在框架结构中的减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习勇;大跨度混合梁独塔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震措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路晶晶;基于MR-TMD的某煤制气厂房振动控制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利;林德全;张敏政;;三维隔震系统振动台实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2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3 谢礼立,翟长海;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J];地震学报;2003年03期

4 王铁英;王焕定;刘文光;张永山;;大高宽比橡胶垫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1)[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5 王铁英;王焕定;刘文光;张永山;;大高宽比橡胶垫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2)[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王伟刚;盛宏玉;;橡胶垫隔震支座的一种弹塑性计算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赵新卫,栾锡富,彭凌云;层间隔震技术在地铁车辆段大平台上部土地开发上的应用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2期

8 吴香香,李宏男;竖向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祁皑;范宏伟;;基于结构设计的基础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10 熊仲明,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多层基础滑移隔震房屋滑动抗倾覆稳定性判定[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红,张善元,吴敏;底框结构基础橡胶垫隔震设计及其时程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陈劲涛;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05年10期

3 唐柏鉴;沈之容;李亚明;;屋盖结构柱顶隔震技术的研究[J];特种结构;2005年04期

4 尚守平;周志锦;刘可;姚菲;;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性能[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5 李慧;刘迪;杜永峰;;附设耗能装置的高层基础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6 周广如;隔震技术在宿迁新区某办公楼的应用[J];江苏建筑;2000年01期

7 邓雪松;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4期

8 郭天德,段碧霞;建筑基础隔震的动力分析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2年03期

9 夏昌 ,黄滨;防震减灾指挥大楼示范隔震技术[J];建设科技;2005年02期

10 潘绍焕;建筑物隔震技术概说(三)[J];邮电设计技术;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峰;程文p<;李爱群;赵世英;;并联基础隔震框架隔震层性能时程分析——考虑竖向力变化影响[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丁世文;熊立红;夏敬谦;;短柱隔震模型与非隔震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崔利富;赵颖华;孙建刚;赵长军;张营;;橡胶垫与基底钢筋沥青并联隔震立式储罐动响应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4 江婷;邓雪松;吴从永;周云;;高烈度区某高层框剪商住楼混合隔震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5 赵世峰;程文p<;李爱群;赵世英;;并联组合隔震层基础隔震框架竖向地震反应分析研究[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华英;李慧;张鑫;;基于能量法的并联隔震砖木建筑响应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7 张富有;常业军;朱玲;;并联基础隔震体系的隔震层力学特性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谷伟;温小栋;刘斌;;摩擦隔震砌体房屋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9 卜龙瑰;黄嘉;朱忠义;牟在根;;隔震支座参数的选取对隔震设计的影响[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通讯员徐春 王宏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关;“结构理财”引导灾后重建新路[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熊燕;昆明新机场航站楼装上防震“弹簧脚”[N];云南日报;2009年

4 王满;为房子加个“三明治”式“减震垫”[N];西部时报;2009年

5 顾猛;为祝福而筑福:祝福祖国昌盛 筑福学校安全[N];中国建设报;2009年

6 徐阳;以柔克刚的隔震建筑 [N];中国建设报;2002年

7 王宏斌;6捧鲁班奖 玄机何在[N];中华建筑报;2010年

8 董宁;全国第一个抗震示范小区工程冲出地平[N];中华建筑报;2010年

9 记者 刘肖勇;提高房屋抗震力不要吝啬[N];广东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王赞芝;地基—基础—贮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动力特性及减震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高杰;高层建筑变刚度隔震技术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3年

5 徐明贵;平扭耦联LRB隔震体系静动力特性的研究和应用[D];天津大学;2011年

6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张华英;平移建筑隔震体系分析与性能化设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8 姚菲;新型复合隔震体系的试验、模拟及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9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熊世树;三维基础隔震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奉鹏;层间隔震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动力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2 郭小宁;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层间隔震的动力时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孙佳伟;采用隔震装置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倪涛;新型钢筋隔震层抗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何飞;大型全容式隔震LNG储罐动力响应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6 谢标辉;高层结构三维隔震与抗倾覆的数值模拟及分析[D];广州大学;2011年

7 曾聪;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关键减隔震技术之上柔下刚结构隔震效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郭辉;隔震层位置及阻尼比对隔震效果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杨清伦;大型多工况隔震试验效能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姜畔;滚珠摩擦盘支座—碟形弹簧组合隔震地板分析[D];河北联合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10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10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f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