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温度与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模型

发布时间:2017-10-12 07:26

  本文关键词:温度与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损伤 温度 荷载耦合 力学特性


【摘要】:基于岩石内部缺陷分布的随机性,运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温度 荷载耦合作用下岩石的损伤模型,确定模型参数,分析岩石细观损伤所诱发的宏观力学性能演化途径,预测变形破坏规律,并通过试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温度 荷载总损伤演化途径反映了岩石内部微裂纹闭合、萌生、扩展贯通,出现宏观裂纹及产生破坏的全过程;在高温的作用下,盐岩的损伤程度加剧,宏观上表现为岩石力学性质的劣化;随着围压的升高,盐岩的损伤劣化程度减小,相同损伤程度时应变增加,宏观上表现为岩石抵抗破坏能力的增强和塑性变形的增加。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岩石力学 损伤 温度 荷载耦合 力学特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172232,4127234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JM1003)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岩石是工程岩体的基本构成材料,内部蕴含着许多原生的微裂隙和微孔洞,在荷载和温度的作用下,原生缺陷扩展贯通,直至产生宏观裂纹,最终导致工程结构的失稳和破坏。这种由于材料细观结构缺陷的孕育、发展引起力学性能劣化的过程即为损伤[1]。岩石的损伤力学特性一直是岩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天鸿,屠晓利,於斌,张永彬,李连崇,唐春安,谭国焕;岩石破裂与渗流耦合过程细观力学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2 杨更社,谢定义,张长庆,蒲毅彬;岩石损伤扩展力学特性的CT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3 刘泉声,许锡昌;温度作用下脆性岩石的损伤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4 陈剑文,杨春和,高小平,李晓红,姜德义;盐岩温度与应力耦合损伤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5 张慧梅;杨更社;;冻融与荷载耦合作用下岩石损伤模型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6 曹文贵,赵明华,唐学军;岩石破裂过程的统计损伤模拟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7 倪骁慧;朱珍德;赵杰;李道伟;冯夏庭;;岩石破裂全程数字化细观损伤力学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11期

8 徐小丽;高峰;沈晓明;金春花;;高温后花岗岩力学性质及微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熊继有,钱声华,孙文涛,王希勇;石油工程中岩石裂纹扩展与破坏机理研究[J];地下空间;2002年02期

3 刘成学;杨林德;曹文贵;;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反演[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4 李忠友;刘元雪;高干;杜炜;;岩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重庆建筑;2008年08期

5 谢涛,邱延峻,蒋泽中;疲劳载荷下路面的统计损伤和失效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毛灵涛;安里千;王志刚;石鹏;商雅楠;;煤样力学特性与内部裂隙演化关系CT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曹文贵;张升;赵明华;;软化与硬化特性转化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8 张慧梅;杨更社;;冻融荷载耦合作用下岩石损伤力学特性[J];工程力学;2011年05期

9 游强;王军保;;岩石破坏过程中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倩;李创军;;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微观结构损伤特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百胜;张翔;刘水文;刘芳彬;张世杰;;利用CT技术探测煤体瓦斯吸附特性的探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薛云亮;林峰;李庶林;;岩石不同围压压缩试验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混凝土细观动力破损过程CT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曹文贵;赵明华;;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确定的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周纪军;;20世纪以来的岩石强度理论[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5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5年

6 薛云亮;李庶林;徐宏斌;林峰;;考虑残余强度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8年

7 王可钧;;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几个研究热点[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尚彦军;岳中琦;王思敬;赵建军;;全风化花岗岩脆性破裂和塑性蠕变对比CT表证[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明辉;赵明华;曹文贵;;基于破裂全过程的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10 方荣;朱珍德;张勇;王思敬;;高温和循环高温作用后大理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比较[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志德;考虑渗流及时间效应的层状盐岩溶腔稳定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春光;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深井煤样中吸附气体运移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杨红伟;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喻长智;岩石爆破混沌模型与条形药包爆破应力波衰减规律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9 王建秀;腐蚀损伤岩体中的水化—水力损伤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10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双;高温后粗砂岩力学性质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琰;岩体—喷层支护结构一体化冻融试验及变形破坏规律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3 杜卫卫;含硫化物矿山AMD蚀化诱发滑坡的宏观力学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倩;隧道施工过程围岩损伤破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郭松涛;考虑蠕变特性的盐岩相似模型及相似材料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张丹丹;力热耦合作用下含瓦斯煤力学特性与渗流特性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王雷;剪切荷载条件下含瓦斯煤细观破坏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吕晓涛;深厚富水基岩井筒冻结壁砂质泥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9 葛培;岩盐层中核废料处置库温度、变形与应力场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陆丽丰;煤岩细观剪切破坏及其声发射特性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绳祖;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4期

2 赵永红,黄杰藩,王仁;破裂带发展的扫描电镜实验研究及其对地震前兆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报;1993年04期

3 左建平;谢和平;周宏伟;彭苏萍;;不同温度作用下砂岩热开裂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4 赵永红,,黄杰藩,侯建军,王仁;岩石细观破裂的实验观测研究及其对认识地震活动性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05期

5 杨光松;微结构弹性损伤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1989年02期

6 董宇光,李慧剑,严小丽;四点剪切加载下混凝土裂纹扩展路径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2期

7 杨天鸿,屠晓利,於斌,张永彬,李连崇,唐春安,谭国焕;岩石破裂与渗流耦合过程细观力学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8 赵阳升,秦惠增,白其峥;煤层瓦斯流动的固-气耦合数学模型及数值解法的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1994年01期

9 朱维申,张强勇,李术才;三维脆弹塑性断裂损伤模型在裂隙岩体工程中的应用[J];固体力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吴恩江,韩宝平,王桂梁,彭子成,刘桂建;山东兖州煤矿区侏罗纪红层孔隙测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小丽;温度载荷作用下花岗岩力学性质演化及其微观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五届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汉召开[J];人民长江;2008年23期

2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2008年7月28-30日 山东威海)第二号通知[J];岩土工程界;2008年02期

3 ;第10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第2号通知)[J];岩土力学;2009年02期

4 ;第七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试验与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一号征文通知[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5 本刊编辑部;;河海大学召开工程岩石力学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3期

6 任重;盛谦;;通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看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J];才智;2009年29期

7 本刊编辑部;;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第一号通知(征文通知)[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8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1年在北京召开[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9 本刊编辑部;;第3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将在上海召开[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1年在北京召开[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2 张伯崇;;从美国地调局岩石力学实验室看我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的建设[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3 孙钧;;前言[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4 黄锦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论文作者浅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序[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6 ;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第二号通知[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思敬;;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世纪[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内容提要[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9 周维垣;;序言[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前言[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刘垠;岩石力学的未来在中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2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3 华凌;慢地震动态可通过岩石力学观测[N];科技日报;2013年

4 马占云 陈军海;大陆架一实验室 完成系统升级[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记者 黄俊华 通讯员 乔桥 张远 贾海;武汉岩石力学科研水平誉满神州[N];湖北日报;2000年

6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陈继荣 实习生 罗璇;破解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难题[N];湖北日报;2010年

7 记者 赵晓霞;第一次由中国科学家当选海归首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岩石力学与工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袁燕;宋建波 获中国岩石力学最高奖[N];贵州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武晓娟;岩石力学与矿井动力灾害防治迫在眉睫[N];中国能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范卫锋;分形理论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徐高巍;岩石力学参数取值研究及数据库系统的完善[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肖庆华;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4 张向阳;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力学性及岩石流变损伤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17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17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1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