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模型修正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模型修正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支撑 模型修正 自振频率 模态信息 安全评估
【摘要】:很多建筑结构通过安装加固装置来提高安全性能,因此有必要研究这类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问题。利用结构安装加固支撑前后的模态信息,建立一种针对安全评估模型的修正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考虑结构刚度矩阵元素与层刚度系数的关系,建立结构层刚度系数的识别方法。用该方法能迅速减小识别方程的规模和改进识别方程病态特性。结果表明:采用新模型修正方法可以识别结构的刚度矩阵系数和层刚度系数,无噪声时识别精度可达100%,有噪声时识别精度不低于90%。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178366) 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项目(K-GD2013-02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3-II-015) 霍英东基金资助(131072)
【分类号】:TU317
【正文快照】: 0引言地震、强风等自然灾害,可能引起建筑结构局部损伤甚至造成整体倒塌[1-3]。确保工程结构服役期的安全性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学者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土木工程领域相关的结构损伤评估提出了一些方法,如基于损伤指标的诊断方法[4]、模型修正方法[6]和基于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计春;;化工机械中高速回转件的自振频率及振型的分析和测定[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2 朱幼麟;;复式框架的自振频率及地震力计算[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90年01期
3 楼梦麟,白建方;FRP加固梁模态分析的摄动解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4 高宏;张继文;;AFRP筋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自振频率分析[J];山西建筑;2005年24期
5 吴体;熊峰;王永维;;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自振频率计算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6 陈刚;陈玉泉;周资斌;冯永;;考虑节点半刚性及二阶效应的钢框架自由振动分析[J];工业建筑;2006年04期
7 石永久;吴丽丽;王元清;;单层索网体系非线性自振特性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8 沈蒲生;陈宇;;带加强层的高层框架-变截面核心筒结构的自由振动分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9 伍雪南;孙宗光;毕波;;基于BP神经网络的PRC简支梁的预应力识别[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沈蒲生;陈宇;张明;;带两道加强层变截面框架-核心筒的振动特性[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悦;周孝军;李清海;鲍俊玲;谢冰;;基于SAP2000分析板-柱-轻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2 李悦;周孝军;李清海;鲍俊玲;谢冰;;基于SAP2000分析板-柱-轻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邓丽琼;;静力基本解边界单元法求解二维弹性结构的自振频率[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8年
4 宋玉普;徐嵬;;空间网壳结构动力特性实测及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小波;;某高层钢管混凝土框筒结构的动力特性测试与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尚新春;;柱壳结构自振频率计算的精化传递矩阵法[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7 朱子;董聪;曹申;;基于频率改变的桁架结构损伤诊断方法[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8 王秀丽;李晓飞;薛晓峰;;辐射式张弦梁结构自振特性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9 米婷;罗永峰;张志刚;;单层球面网壳的动力特性及等效刚度[A];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鲁睿;吴清;那向谦;汤红军;;开敞式索膜结构自振特性分析[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龙现福;钦州保税港区软基地处理试用“高真空击密法”[N];钦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期石;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静力和动力性能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2 熊辉霞;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动力试验与理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贾子文;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苏健;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梁力学性能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于艳丽;桥建合一大型站房结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家玮;初始荷载对梁力学性能非线性影响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7 谢清粮;指挥工程整体隔震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延伟;基于物理参数辨识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董清华;地基、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系统参数识别理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10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利建;无粘结全预应力简支梁预应力筋受力状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黄进;地脉动测试自由场地自振周期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周芬;地基—箱形基础—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试验与理论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4 王常雷;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动力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缪伟;预应力简支T梁有效预应力评估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陈卫兵;双曲线冷却塔结构动力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杨;基于自振频率的梁损伤定位动力检测理论与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英明;斜放四角锥预应力组合网架结构的数值分析、试验研究及软件开发[D];天津大学;2005年
9 唐鸿卿;应用速度反应谱研究多层建筑物爆破地震安全标准[D];长江科学院;2008年
10 杨晓敏;核筒悬挂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82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8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