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榫卯节点正反向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对称榫卯节点正反向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榫卯节点 弯矩-转角关系 破坏形态 受弯性能
【摘要】:对透榫、半榫、十字箍头榫3种不对称榫卯节点的正反向受弯性能进行了单调加载试验,获得了节点的弯矩-转角、拔榫量-转角关系曲线以及节点的破坏形态.结果表明:透榫和十字箍头榫正反向受弯破坏形态分别为榫头变截面处顺纹撕裂继而榫根折断和榫根附近处受弯破坏,而半榫正反向受弯破坏形态均为脱榫破坏.透榫和半榫节点正向受弯承载力和破坏时的极限转角比反向受弯小很多;十字箍头榫节点正反向受弯承载力比较接近,但正向受弯破坏时的极限转角比反向受弯大很多.3种榫卯节点的拔榫量和转角均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此外,榫头上侧缝隙对榫卯节点的受弯性能有着重大影响.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J14B02)
【分类号】:TU366.2
【正文快照】: 透榫、半榫、十字箍头榫是古木结构中3种常见的不对称榫卯节点(对称轴为沿枋长度方向的中性轴).透榫适用于需要拉结、但又无法用上起下落方法进行安装的部位.半榫使用部位与透榫大致相同.但除特殊需要外,在无法使用透榫时,只能使用半榫时[1].十字箍头榫是枋与柱在尽端或转角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姚侃;赵鸿铁;葛鸿鹏;;古建木结构榫卯连接特性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0期
2 赵均海,俞茂宏,杨松岩,孙家驹;中国古代木结构有限元动力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二军;王建永;;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与受力性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2 叶建华;;山西武乡会仙观关帝殿修缮工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3 叶建华;胡云杰;;山西武乡会仙观戏楼修缮工程技术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4 胡卫兵;韩广森;于海平;;古建筑榫卯节点刚度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5 许琦;张勃;;基于Virtools软件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谢公祠交互认知的应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李小午;宋国晓;王建省;肖东;;屏南地区木拱廊桥局部构件的二级系统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王佩云;王建省;;祈年殿式混凝土仿古建筑模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李鹏;杨娜;;暗销在藏式古建筑木结构连接中的作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周乾;闫维明;杨小森;纪金豹;;汶川地震古建筑震害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周乾;闫维明;周锡元;纪金豹;;中国古建筑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茂宏;;古建筑结构研究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A];工程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俞茂宏;;古建筑结构研究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3 周乾;张学芹;;故宫太和殿山面扶柁木结构现状分析[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连民;姜立;任燕翔;赵景学;;基于三维CAD的中国古典建筑造型设计[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任燕翔;姜立;刘连民;赵景学;;古典建筑中多段连接模型的CAD设计[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连民;姜立;任燕翔;赵景学;;仿古建筑结构参数化建模设计研究[A];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李豪邦;;对中国古建力学的思考[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袁建力;;基于现代模拟分析技术的传统木结构研究[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第十六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周乾;;木构古建抗震分析的ANSYS仿真方法研究[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 )[C];2010年
10 周乾;闫维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力学性能研究[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 )[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伟;古建筑双跨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志勇;应县木塔典型节点及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张帆;基于有限元法的实木框架式家具结构力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6 李铁英;应县木塔现状结构残损要点及机理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7 王林安;应县木塔梁柱节点增强传递压力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李宏利;城市更新中历史环境的管治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张晓燕;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廊设计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谢启芳;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加固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敏;传统木构建筑榫卯连接静力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吕璇;古建筑木结构斗拱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张龙飞;木材嵌压实验及其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闫辉;与木结构延性节点抗震设计有关的木材嵌压试验及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龚m:;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武峰;中国传统窗饰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7 段昭燕;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设计工作模型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8 李志卫;河南安阳天盛寺观音阁结构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佩云;祈年殿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小午;中国古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焕纯;平面框架弹塑性过程的分析[J];大连工学院学报;1979年02期
2 方东平,俞茂捫,宫本裕,岩崎正二,彦坂熙;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性的计算研究[J];工程力学;2001年01期
3 赵均海,俞茂宏,杨松岩,孙家驹;中国古代木结构有限元动力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4 薛建阳,赵鸿铁,张鹏程;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5 俞茂宏,刘晓东,方东平,张学彬;西安北门箭楼静力与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6 薛建阳,张鹏程,赵鸿铁;古建木结构抗震机理的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葛鸿鹏;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榫卯加固抗震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学才;;谈谈榫卯[J];建筑工人;1991年11期
2 周乾;闫维明;;古建筑榫卯节点抗震加固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3 孟涛;沈小璞;;带有关键榫卯节点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4 严钧;任晓婷;李洪;;中国古代榫卯式梁桥[J];古建园林技术;2009年04期
5 张少华;姬东;朱俊;瞿仲明;;多层木结构古建筑榫卯节点拼装技术研究[J];施工技术;2010年10期
6 闫维明;张博;周乾;郭元君;;古建筑榫卯节点抗震加固试验[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2期
7 陈钧杰;;杠谚语三则[J];建筑工人;1989年04期
8 杨艳华;王俊鑫;徐彬;;古木建筑榫卯连接M-θ相关曲线模型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年01期
9 罗芬;杨君顺;;榫卯构造在产品设计中的启示[J];包装工程;2009年05期
10 ;榫卯印象[J];城市环境设计;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牛文义;;古建筑木构件节点榫卯作用分析与阻燃防火技术的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葛鸿鹏;周鹏;伍凯;赵鸿铁;;古建木结构榫卯节点减震作用研究[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春艳;段树金;林玉森;;榫卯连接组装钢框架自振特性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4 周乾;闫维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力学性能研究[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 )[C];2010年
5 竺润祥;董益平;任茶仙;俞茂宏;;榫卯连接的古木结构静力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6 郝焱;;木结构古建筑的力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朗图设计创始人、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副会长 冯志锋;混凝土的可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2 于蓝;劲飞红木 用诚信铸造品牌[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敏;传统木构建筑榫卯连接静力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罗勇;古建木结构建筑榫卯及构架力学性能与抗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3 王超;木结构古建筑榫卯节点力学模型与抗震加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王振禄;一种榫卯连接框架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5 丛鑫;中国传统木结构榫卯的建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穆媛媛;古建木构榫卯节点工作机理计算机模拟与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7 裴文泽;古木材性测试及木构一字榫卯节点力学性能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辛昆堂;中国民间艺术传承方法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龙;徽州古民居木构架施工工法及典型榫卯节点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10 赵霞;云南民居门窗技艺体系的构成及其特征[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54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354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