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强结构性黏土强度特性的应力路径效应
本文关键词:湛江强结构性黏土强度特性的应力路径效应 出处:《岩土力学》2015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湛江黏土 强结构性 应力路径 强度特性 黏聚力 结构屈服
【摘要】:为探讨湛江强结构性原状土与相应重塑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强度特性及其与结构性的关联性,开展了在不同固结条件下的主动压缩、被动压缩、主动伸长3种应力路径试验,分析了该强结构性黏土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力学性状与强度特性。结果表明,湛江黏土的剪切破坏形态主要是单一型、双交叉剪切带与"腰鼓"型3类,应力-应变特性主要为轻度应变软化、强烈应变软化、轻度应变硬化、强烈应变硬化4类;偏压固结下试样破坏应变小于等压固结相应值,破坏强度及初始弹性模量比后者大;不同应力路径下土的强度差异主要反映在结构屈服前有效黏聚力的不同,结构屈服前,原状土的黏聚力高于重塑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小于后者;结构屈服后,黏聚力逐渐减小,内摩擦角略有增大。原状土到重塑土的转变过程是黏聚力与内摩擦力在土体内部相互消长的过程,强结构性黏土在结构屈服前的强度指标具有较强应力路径依赖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Zhanjiang strong structural undisturbed soil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molded soil under different stress paths, active compression and passive compression under different consolidation conditions were carried ou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ong structural clay under different stress conditions are analyzed by three stress path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failure pattern of Zhanjiang clay is mainly of a single type. The stress-strain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mild strain softening, strong strain softening, mild strain hardening and strong strain hardening. The failure strain of the specimen under partial compression consolidation is less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isobaric consolidation, and the failure strength and initial elastic modulus ar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The difference of soil strength under different stress path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ce of effective cohesion before structural yield. Before structural yield, the cohesion of undisturbed soi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remolded soil, and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After the structure yield, the cohesion force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increases slightly.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undisturbed soil to remolded soil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cohesion force and internal friction force increase and decline in the soil body. The strength index of strong structural clay before structural yield is strongly stress path dependen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179186)
【分类号】:TU442
【正文快照】: 1引言结构性作为天然土的一种固有属性,总是通过自身变化隐性影响土体的工程特性,本质上增加了土力学研究的复杂性,也使得在工程实践中很难准确获得土性的变化,应力路径对土体力学性状的影响如何精细把握也是如此。国内外学者采用三轴仪、GDS应力路径仪、真三轴仪等,对天然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汀;高智伟;万征;姚仰平;;土剪胀性的应力路径相关规律及其模拟[J];力学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豪;水土作用对深基坑边坡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安徽建筑;2005年02期
2 符国平;宁跃文;;推力桩计算的综合刚度双参数法B样条函数解[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3 姜陈钊;;管桩竖向承载性状数值分析研究[J];安徽建筑;2012年02期
4 胡展飞,张刚,周健;软土基坑突水基底变形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5 张绍国;王新民;姚建;田冬梅;;采空区稳定性的非线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6 唐芬;郑颖人;;边坡渐进破坏双折减系数法的机理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7 刘恩龙;何思明;;可破碎块体材料在轴向加卸载时的力学特性[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8 瞿成松;张文翔;刘毅;;软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发展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9 孔亮;苏强;王燕昌;彭仁;;慢速往复荷载下砂土的细观力学与耗能机理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10 李立青;蒋明镜;苏佳兴;吴晓峰;;制备TJ-1模拟月壤空心圆柱试样的新方法[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展林;吴良平;丁红顺;;粗粒土组构之颗粒运动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2 程展林;吴良平;丁红顺;;粗粒土组构之颗粒运动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坤勇;殷宗泽;;复杂应力条件下土体各向异性及其建模思路[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永杰;曹文贵;赵明华;赵衡;;考虑体积变化的饱和土固结排水统计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孔亮;李学丰;赵占兵;;土体热力学本构模型的改进、验证及有限元分析[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芳乐;李福林;白晓宇;谭轲;龙冈文夫;;基于修正塑性功砂土的能量型弹粘塑性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曾玲玲;陈晓平;刘松玉;;软土结构性及不同应力路径对本构模型的影响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葆春;孔令伟;;黏性土非线性弹性k-G模型的一种改进方法[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孙书伟;微型桩结构加固边坡受力机制和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徐慧峰;基于弹性波的地下管线水平导向钻随钻探测理论与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刘飞;吉林敦化地区草炭土特性的时间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宋晶;分级真空预压法加固高粘性吹填土的模拟试验与三维颗粒流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谋;盾构隧道进出洞土体颗粒渐进破坏模式分析及加固精细化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韩春鹏;石灰处治土路基冻融作用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陈辉;超高层建筑桩基础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10 陈铖;基于模糊集塑性理论的无粘性土循环荷载本构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北战;降雨入渗条件下新邱区中南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李建华;降雨条件下膨胀土与土钉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坚卿;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解析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黄福明;降雨入渗诱发滑坡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龙;电阻网法求解固结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荣联;沥青路面结构体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刘海明;昆明城市环境下附加应力场效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明明;岸边土体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的分析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裴利剑;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代艳莉;湖南省洞庭湖城西垸堤防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先伟;王常明;王钢城;陈多才;马栋和;;黄石淤泥质土的剪切蠕变特性及模型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启辉,李蓓,赵锡宏,董建国;上海粘性土剪切带形成的平面应变试验研究[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0年05期
3 王思敬;略论工程地质学思维[J];工程地质学报;1997年04期
4 姚仰平,路德春,周安楠,邹博;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及其变换应力空间[J];中国科学E辑:工程科学 材料科学;2004年11期
5 罗汀;姚仰平;CHU Jian;;饱和砂土的渐近状态特性及其模拟[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年01期
6 路德春,姚仰平;砂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J];力学学报;2005年04期
7 黄英;屈智炯;;红土的结构分析及应力应变特性的研究[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8 张诚厚;;两种结构性粘土的土工特性[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83年04期
9 殷宗泽;土的侧膨胀性及其对土石坝应力变形的影响[J];水利学报;2000年07期
10 龚晓南,熊传祥,项可祥,候永峰;粘土结构性对其力学性质的影响及形成原因分析[J];水利学报;200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日庆,龚晓南;土的应力路径非线性行为[J];岩土工程学报;1995年04期
2 高正中,胡德金,张青云;复杂应力路径下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7年05期
3 黄质宏,谢应新;不同应力路径下红粘土的力学特性[J];贵州水力发电;1998年03期
4 赵凌;进行应力路径实验的若干技术问题[J];土工基础;1998年03期
5 黄质宏;应力路径与红粘土的力学特性[J];人民珠江;1999年02期
6 欧方军,程玉梅;应力路径及初始固结条件对强度的影响[J];上海地质;2002年01期
7 李凤琴,和青芳,武占娥,奚进泉;应力路径在大型油罐软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姚辉,王靖涛;多重应力路径下粘土本构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9期
9 路德春;姚仰平;;黏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7年04期
10 殷德顺;王保田;;基坑工程侧向卸、加载应力路径试验及模量计算[J];岩土力学;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廷浩;钱玉林;殷宗泽;;宽级配土应力路径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2 谢永涛;张鸿儒;姜海鹏;;不同应力路径下饱和破土的动力学特性[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田斌;卢应发;邵建富;;复杂应力路径下流体饱和砂岩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曾玲玲;陈晓平;刘松玉;;软土结构性及不同应力路径对本构模型的影响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向天兵;冯夏庭;陈炳瑞;江权;;开挖与支护应力路径下硬岩破坏过程的真三轴与声发射试验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6 杨光;张丙印;于玉贞;孙逊;;不同应力路径下粗粒料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杜文山;刘祖德;李柏乔;;颗粒材料应力路径计算模型及在变形计算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贺若兰;张平;刘宝琛;;土钉支护工作性能的应力路径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张文慧;王保田;张福海;;应力路径和固结应力比对土体变形特性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相彪;筑坝堆石料应力路径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孙奇;复杂应力路径下饱和砂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程涛;粘土的数值建模与固结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周葆春;黏土本构建模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建红;基于细观破损机理的胶结结构性土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杰;排水固结法在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引起软土地基沉降的初步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曹培;应力路径对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6年
3 曾玲玲;软土的结构性及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江美英;应力路径对饱和黄土强度变形及孔压特性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赖勇;砂土在小应变下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本构模型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刘琦;不同应力路径吹填软土结构性力学特性研究[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2年
7 梁彬;粗粒土复杂应力路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邓yN文;基坑开挖应力路径试验与有限元变形分析的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9 常银生;粘性土应力路径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马路兴;高压下应力路径对饱和砂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72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37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