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隔振体系参数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0 01:57

  本文关键词: 粒子群算法 单目标 多目标 传递率 传递函数矩阵 无穷范数 状态反馈控制 控制力传递率 出处:《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首先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以传递率为适应值函数,分别对单自由度、双自由度隔振体系进行了隔振参数的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研究.随之,考虑了状态反馈控制方法,目标函数选为传递函数矩阵的无穷范数;数值试验表明,在无控最优隔振参数的基础上,施加反馈控制,并不能进一步优化隔振体系;而重新在线计算隔振参数及反馈控制器,可以进一步优化原无控最优隔振体系.最后,进行了兼顾控制力传递率的多目标研究,旨在优化隔振体系传递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控制能源消耗.本文的系统研究,解决了隔振体系参数的最优设计问题;并在隔振基础上施加控制体系,讨论了最优参数设置的重要性;此外,兼顾控制能源消耗的参数优化,对于传统的隔振和控制体系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Abstract]:Firstly,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lgorithm and taking transfer rate as fitness function, the single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isolation parameters of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ystem and two-degree-of-freedom isolation system are studied respectively. The state feedback control method is considered and the objective function is chosen as the infinite norm of the transfer function matrix.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feedback control can not further optimize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uncontrolled optimal vibration isolation parameters. Recalculating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parameters and feedback controller can further optimize the original uncontrolled optimal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Finally, the multi-objective study considering the control force transfer rate is carried ou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optimize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and to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importance of optimal parameter setting is discussed by applying contro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vibration isolation. In addition, the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has some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for the traditional vibration isol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design.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省级实验室;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123,51179043)
【分类号】:TU352.12
【正文快照】: 单自由度、双自由度体系是研究设备振动隔离的主要模型方法,且隔振体系性能与隔振参数关系密切,选择合适的参数,能提高系统的隔振性能,如果参数选择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所以隔振参数的优化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文献[1]将遗传算法与最大熵法结合,给出了两级隔振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春嵘;肖卫明;徐道临;;双层流体浮筏的隔振特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2 董卡卡;蒲华燕;徐振高;陈学东;;超精密隔振系统的建模与参数辨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李军;许丽佳;游志宇;;一种带压缩因子的自适应权重粒子群算法[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4 宋朋金,陈龙珠,严细水;锻锤隔振基础参数优化的新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4年03期

5 魏燕定;赖小波;陈定中;沈国强;;两级振动隔振系统参数优化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灵渲;张巍;霍颖翔;滕少华;;改进的聚类模式过滤推荐算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金文明;杨慎华;徐迪;;CJ83-50kJ液压模锻锤基础振动仿真分析[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9年04期

3 万叶青;杨俭;徐永利;张翠红;;锻锤隔振基础动力特性实例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4 刘鹏;张振华;;商用车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设计[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3年04期

5 方勃;唐冶;杨飞虎;张业伟;臧健;;火箭结构系统纵向模态自动辨识方法[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4年03期

6 马小飞;韦娟芳;;星载天线基础结构特性对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J];空间电子技术;2011年02期

7 王重彬;李益兵;;基于改进粒子群和神经网络的订单预测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3年05期

8 杨润;姜伟;朱襟成;;精密减振-定位复合系统建模与分析[J];机械与电子;2013年06期

9 刘明辉;王剑;焦安超;韩晓健;;一种卫星在轨自由边界条件模拟方法[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4年01期

10 黄伟;徐建;朱大勇;卢剑伟;;精密设备主动SAWPSO-LQR振动控制器设计及仿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万叶青;;锻锤隔振基础动力分析及参数优化[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任廷鸿;冲击载荷下疲劳损伤力学及锻锤基础的疲劳损伤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2 杜冬;动力吸振器控制算法研究及在舰船设备减振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陈建国;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预测与参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方宏远;基于辛算法的层状结构探地雷达检测正反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业伟;基于非概率可靠性理论的航天器隔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谭兴国;微电网复合储能柔性控制技术与容量优化配置[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迪;50KJ液压模锻锤基础振动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2 孟浩;基于声子晶体理论的潜艇推进轴系纵向减振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谷尧颖;基于弹性基础的隔振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刘磊;基于混合聚类和压缩感知的欠定盲源分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林胜恩;面向精密运动机构的动力学分析软件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刘冬梅;基于黄金分割的人工植物算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7 李春胜;HXN3型内燃机车司机室隔振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王琪琳;磁悬浮主动精密隔振平台的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翟艳鹏;飞行器敏感仪器的主被动混合隔振器性能分析及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哲俊;;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的新进展[J];工具技术;2006年03期

2 段宝岩,陈建军;基于极大熵思想的杆系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1997年04期

3 陈智锋,张绍宗,吕海宝,张海峰;隔振设计在超精密加工与测量中的应用[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2年03期

4 彭献;张施详;;一种准零刚度被动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共振响应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5 宋汉文;干小戈;周莹;夏江宁;张声雷;杨炳渊;;基于振动台试验的结构模态参数辨识[J];装备环境工程;2006年05期

6 段晓东;高红霞;刘向东;张学东;;一种基于种群熵的自适应粒子群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7年18期

7 李兴斯;结构优化设计的最大熵方法[J];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9年01期

8 黄震宇,沈祖和;解一类非线性极大极小问题的熵函数方法[J];科学通报;1996年17期

9 潘峰;陈杰;甘明刚;蔡涛;涂序彦;;粒子群优化算法模型分析[J];自动化学报;2006年03期

10 赫然;王永吉;王青;周津慧;胡陈勇;;一种改进的自适应逃逸微粒群算法及实验分析[J];软件学报;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强,刘志刚,王芝秋;主动式液压伺服隔振系统的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陈大林,徐友钜;隔振支承系统动力学试验与辨识[J];强度与环境;2002年03期

3 杨松;新一代卡车驾驶室隔振系统[J];商用汽车;2003年11期

4 俞翔,刘树勇,朱石坚;非线性隔振系统混沌特性实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3年04期

5 林道福,余永丰,华宏星;带限位器的浮筏隔振系统的冲击响应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年01期

6 赵存生,朱石坚;双层隔振系统的模糊-PID控制方法[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欧拉压杆在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强度;2004年03期

8 刘山,麦汉超,申仲翰;海上导管架平台结构隔振控制方案与减振效果分析[J];强度与环境;2004年03期

9 张建卓,董申,李旦;基于正负刚度并联的新型隔振系统研究[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年04期

10 贺华,冯奇,汪玉;带刚性限位的双层隔振系统的离散模型[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其柏;余林波;张永波;曹剑;;双层浮筏隔振系统筏体结构与隔振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2 孙宜强;宋汉文;;时滞隔振系统的建模与时滞识别[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安付;盛美萍;;双简谐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大林;徐友钜;;隔振支承系统动力学试验与参数识别[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贺华;冯奇;;双层隔振系统建模[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6 朱宜生;;减少电子设备隔振系统耦合振动的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6年

7 申军烽;杜胜;周徐斌;蒋国伟;;高精度光学有效载荷微振动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8 陈维山;陈再礼;王培江;;自动调平空气弹簧隔振平台的研制[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1992年

9 黄志伟;曾革委;何雪松;付爱华;;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的振动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顺强;于维平;罗增宁;宋继萍;林嘉祥;;水泵管道隔振结构振动测试分析[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勇;基于声子晶体的多层周期性隔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丁旭杰;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盈利;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时延混沌化[D];湖南大学;2013年

5 陈定中;舷侧阵声纳安装平台隔振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朱石坚;舰艇减振降噪系统中的混沌隔振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巫影;浮筏减振降噪理论研究及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陈世嵬;基于磁流变悬置的发动机主动隔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敢;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周文;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传递特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姚俊辉;变刚度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薛峰;基于遗传算法的隔振系统参数优化计算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昌国;一种卧式水泵浮筏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董卡卡;隔振系统的测试、建模与参数辨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施祥;一种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及其在车载精密仪器隔振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8 张继明;浮筏隔振系统噪声源分离方法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2年

9 张衡;框架式浮筏隔振系统设计及隔振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任龙龙;非线性隔振系统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4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74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6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