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轻钢加层中柱连接节点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轻钢加层 切入点:连接节点 出处:《建筑结构》2014年2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轻钢加层中,新钢柱与原混凝土柱之间的连接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其成功的关键。以实际工程为例,结合外包柱脚的构造形式,提出了先在原柱顶面增加满足柱脚锚栓锚固高度的混凝土柱,再在其上固定钢柱并设置钢柱外包钢筋混凝土柱的方法。结合有限元软件及试验分析了该柱脚连接节点与钢柱直接加层柱脚连接节点在循环荷载下的失效模式及耗能特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柱脚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该柱脚的试验值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再次证明了该柱脚的可靠性。
[Abstract]:Whethe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ew steel column and the original concrete column can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is the key to its success in the light steel layer. A concrete column with the anchoring height of anchor bolt at the base of the column is put forward, which can be increased at the top of the original column.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steel column on the top of the column and setting the steel column encased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is presented.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connection joint between the column foot and the steel column directly added with the column foot under cyclic load is analyzed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d the test.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column foot has good bearing capac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the experimental value of the column foot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which prov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lumn foot again.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分类号】:TU375.4;TU39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刻亚;杨春梅;吴庆文;;GFRP管混凝土圆形管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麻建锁;张涛;王元清;蔡焕琴;;钢筋混凝土框架顶部钢结构加层的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3 陈道政,李爱群;楼顶钢结构塔楼的抗震分析及设计建议[J];建筑结构;2004年05期
4 张涛,王元清,石永久,麻建锁;多层建筑顶部轻钢加层柱脚节点的设计与构造[J];施工技术;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连广,强士中,李乔,杨德波;钢与轻骨料砼连续组合梁内力重分布及极限弯矩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7年04期
2 李向民,张卫海,张誉,陈宗梁,芮明倬,胡佶;大型钢筋砼受弯构件附加型钢的受力性能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02期
3 时卫民,江世永,赵文斌;组合板结合面水平剪力的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3期
4 曾磊;查春光;郑山锁;;基于混合惩罚函数法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优化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5 朱杰江;张小维;;钢筋焊接网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6 李红;刘伯权;吴涛;马洪宝;;T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破坏机理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7 完海鹰;鲁阳;;混凝土结构上轻钢结构加层抗震性能的反应谱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胡冬青;;发动机连杆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9 杨科;贾坚;谢小林;;软土地区地铁车站沉降耦合的桩基计算及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10 唐晓松;刘明维;叶海林;;基于ABAQUS的抗滑桩三维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金龙;沈新普;刘应华;;混凝土塑性损伤ABAQUS用户子程序开发[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曹鹏;冯德成;沈新普;;汽车碰撞防护栏行为有限元分析[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陈颖智;周锋;童乐为;申屠团兵;陈永兵;;铸钢圆管混凝土分叉柱节点性能数值分析[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梁丰收;何光春;罗建美;;岸坡与斜坡道桩基相互作用及桩基减载措施[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第七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吉主;高晖;;ABAQUS在软基固结过程分析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房加志;兰小平;焦娜;;基于有限元非线性的煤磨安全性研究[A];第四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董华东;朱贵桃;杨宇;;重卡鞍座安装板强度的非线性分析[A];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章毅;方秦;陈力;张亚栋;柳锦春;;多次爆炸荷载作用下梁的抗爆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刘亚丽;张昭;陈金涛;张洪武;;搅拌摩擦焊接数值模拟的网格敏感性分析[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10 林军;吕宜媛;钟聪达;戴民;;不同浅层地基处理方法下PHC管桩水平承载性状对比研究[A];CCPA预制混凝土桩专业委员会2009~2010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兰贵;变壁厚大锥度薄壁铝罐成形关键技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都爱华;框架结构移位托换节点受力机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姜莞;商用车动力总成悬置性能模拟与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超飞;黑斑侧褶蛙和中华大蟾蜍的特征、功能、力学特性及其仿生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郑妮娜;装配式构造柱约束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孙立强;超软吹填土地基真空预压理论及模型试验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刘克瑾;天津滨海新区新近吹填软黏土的流变特性及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王琨;套建增层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晓宏;碳纤维/树脂单丝复合体系界面力学行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周明;非加劲与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飞飞;框架结构轻钢加层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于群;钢—高强混凝土组合梁非线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解立波;浅埋暗挖隧道桩基托换技术可靠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罗寅;舰船冲击环境分形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姜峰;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的半潜式平台极限强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陈营利;增速齿轮箱体有限元分析及其结构优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周海仲;船体结构极限强度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张春懋;齿啮式输出谐波传动柔轮变形函数与齿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汤德亮;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分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朱莹莹;27SiMn无缝钢管深孔滚压加工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绍斌,杜黎妍;碳纤维布增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4期
2 程季达;俞嘉声;瞿伟廉;;高层建筑顶部突出物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学刊;1987年01期
3 卓卫东,范立础;GFRP管-混凝土组合桥墩的概念及其抗震性能[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卓卫东,范立础;从震害教训中反思我国桥梁抗震设计现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5 张涛;王元清;石永久;麻建锁;;钢筋混凝土框架顶部钢结构加层的抗震性能反应谱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3期
6 顾祥林,,蒋利学,张誉;旧房屋顶增建铁塔后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抗震;1996年02期
7 曲淑英,王心健,初明进,曲乃泗;高层结构的鞭梢效应分析[J];工业建筑;2001年10期
8 何益斌;屋顶增设铁塔后原有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1999年03期
9 雷宏刚,秦纪平;轻钢结构增层可行性及相关问题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10 吕志涛;高性能材料FRP应用与结构工程创新[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章军;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基础的设计与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春风;;钢框架连接节点的改进型设计[J];安徽冶金;2009年03期
2 姜学诗;;钢结构房屋中框架梁柱刚性连接节点的设计[J];建筑结构;2006年01期
3 赵敦实;;螺栓连接节点的探讨[J];辽宁建材;2008年07期
4 邢丽;;方钢管受弯连接节点加强有限元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桑学莲;;高层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6 朱罗军;王生宏;金海;费建伟;;钢管结构内置式刚性连接节点理论分析[J];浙江建筑;2012年08期
7 张启明,荆亚丽;桩与桩帽连接节点受变特性的试验研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8 程丹丹;金属连接节点[J];金属世界;1997年05期
9 李平先,张雷顺,赵国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与桩帽连接节点轴拔性能原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10 郭俊梅;赵立新;张敏;;钢梁柱多螺栓连接节点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建;王元清;张勇;;不锈钢连接节点及其工程应用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爱红;陈宏;;高层钢框架栓焊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南东亚;;钢结构连接节点自动匹配与生成系统研究[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邢丽;董石麟;许钧陶;;抗弯连接节点加强方式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士奇;刘祥斌;;栓焊混合刚性连接节点设计方法探讨[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梅俊;杜新喜;闫兆欢;程晓燕;;基于AutoCAD的钢框架节点设计程序开发[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沈松;曹万林;王立长;张建伟;;幕墙柱与大型平台连接节点工作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8 杨鸿;马臣杰;钟晓俊;郑竹;张良平;;深圳市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悬挑桁架与核心筒连接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强旭红;罗永峰;何佳琴;张立华;;火灾作用后钢结构栓焊连接节点若干性能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成丽媛;于海峰;宋根由;;关于“威海之门”上部结构的设计探讨[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戈晓芳;中国钢结构产业存在五大问题[N];广东建设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闫亚杰;空间网格结构中钢管—焊接空心球连接节点疲劳性能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霞镇;重组竹螺栓连接节点承载性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艳;圆管柱-H形钢梁刚性连接节点极限抗弯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2 蔡飞;钢框架箱形柱与工字型梁刚性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D];南昌大学;2005年
3 陈凯;阀厅钢屋架与防火墙连接节点性能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芬;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节点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徐佳;建筑钢结构粘结连接节点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晓龙;钢框架梁柱四角钢连接节点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磊;螺栓连接节点梁柱子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关建;不锈钢构件螺栓连接节点及焊接工形截面残余应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程彩霞;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弹塑性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10 王继涛;箱形柱与工字梁连接节点翘曲位移传递的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51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5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