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HHT变换瞬时能量谱的长周期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08 14:33

  本文选题:Hilbert-Huang变换 切入点:瞬态反应 出处:《地震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摘要】:基于HHT变换得到瞬时能量谱,并以简谐地震反应为理论基础进行多自由度体系在地震动作用下的瞬态反应计算。通过对一个长周期(十五层)结构工程实例的地震瞬态反应计算分析,揭示长周期结构有别于短周期结构动力响应的独特特性:长周期结构位移响应的瞬时能量峰值的时间滞后于地震动能量峰值的时间,且主要受到瞬态振动的控制,并以低阶振型的控制为主,第一阶振型峰值位移滞后的时间最长,滞后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结构的第一阶自振周期。研究结果表明,长周期结构在强烈地震动作用下,地震动强度出现的最大时刻并不总是对应于结构破环与倒塌的时间。
[Abstract]: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a multi - degree - of - freedom system under ground motion is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HHT transform , and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multi - degree - of - freedom system under ground motion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simple harmonic response .

【作者单位】: 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01258) 福建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JA13188) 集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2013J0701)
【分类号】:TU3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哲锋;沈蒲生;胡习兵;;地震总输入能量与瞬时输入能量谱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6期

2 孙景江;唐玉红;孙忠贤;郑超;石宏彬;林淋;;汶川地震Ⅷ度和Ⅶ度区城市房屋震害及若干典型震害讨论[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帆;祝兵;;近断层地震动对大跨钢管拱桥作用指标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刘哲锋;沈蒲生;;高层混合结构滞回耗能比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3 刘强;周瑞忠;刘宇航;;地震动瞬时能量谱与结构位移响应关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4 陈逵;刘哲锋;沈蒲生;;延性系数对SDOF体系地震能量输入历程的影响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5 田启强;丰彪;王自法;王延伟;兰日清;;地震总输入能自抵耗效应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6 彭小波;李小军;刘启方;刘必灯;;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衰减特征及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7 石宏彬;孙景江;;计算模型对框架结构梁柱内力影响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2期

8 张建国;周光全;崔建文;孙景江;戴君武;苏桂武;刘爱文;李永强;刘本玉;;宁洱6.4级地震考察研究综述[J];地震研究;2012年01期

9 刘宇航;周瑞忠;;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结构位移瞬时能量谱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刘哲锋;沈蒲生;;地震总输入能量谱的拟速度谱估计[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尹犟;混凝土结构地震需求估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毛建猛;Pushover分析方法的改进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7 石宏彬;框架结构填充墙影响及强梁弱柱成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8 刘红彪;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9 李伟;地震烈度表宏观震害和地震动参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10 邢帆;钢管拱桥近断层地震响应及动力稳定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云,徐彤,周福霖;抗震与减震结构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2 孙景江;马强;石宏彬;孙忠贤;;汶川地震高烈度区城镇房屋震害简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3 蒋立志,,林荫琦,朱镜清;阻尼耗能在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中的作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3期

4 孙景江;王涛;齐虎;;Earthquake simulator tests and associated study of an 1/6-scale nine-story RC model[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7年03期

5 胡冗冗,王亚勇;地震动瞬时输入能量谱探讨[J];工程抗震;2004年01期

6 胡冗冗,王亚勇;地震动瞬时能量与结构最大位移反应关系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涛;曾向阳;刘延善;;利用小样品获取大尺度周期结构声散射系数的可行性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2 黄修长;冯国平;张志谊;华宏星;;周期结构机械滤波器对浮筏隔振系统传递特性的影响[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0年02期

3 李照美;傅志文;史景钊;;“黄河”大客车的使用可靠性及保修周期[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4 罗志勇;秦汝虎;;楔体周期结构电磁波衰减的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J];微波学报;2006年01期

5 侯之超,郑兆昌;一类周期结构的部分组集有限元法及静动力分析[J];工程力学;1997年04期

6 王晶;于桂兰;;直线型失谐周期结构中局部化现象的研究进程和现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04期

7 姜燕,杨芳,曾越胜,王长华;耦合波法与模匹配法对周期结构绕射场的等效[J];无线通信技术;2003年01期

8 白海力,姜恩永,王存达,田仁玉;Co/C,CoN/CN软X射线多层膜的周期结构热稳定性研究[J];科学通报;1997年23期

9 任建亭,林磊,姜节胜;简单周期结构波传播主动控制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李洪宇;王发年;刘宗信;李林;李军;;三维周期结构弱无条件稳定FDTD算法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凤明;汪越胜;;失谐周期结构中波与振动局部化问题的研究进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徐艳龙;陈常青;田晓耕;;复杂周期结构弹性波能带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伟和;陶智勇;;声波导中二阶横向模式的提取[A];2009年度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何文明;陈伟球;乔华;;具有小周期结构的各向异性矩形板的分析解[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冯奎胜;李娜;许家栋;;任意形状介质周期结构频率选择特性的有限元法分析[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王琪;张化;缪国庆;;具有周期结构底面水槽中表面波的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王林;陶智勇;;复合周期结构波导中的宽禁带[A];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宋若龙;姚桂锦;王克协;韩炜;;柱状周期分层结构中P波的声带隙[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根;何宜谦;杨海天;Andrew Deeks;;基于SBFEM和并行计算的旋转周期结构二维弹性问题数值求解[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彭松村;董金明;王乐民;;双周期结构中波的相互作用[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浩;周期结构的衍射模拟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方维海;左手介质周期结构散射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吴锋;周期结构的时域积分方法及散射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4 彭麟;微波平面周期结构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谢环;光在柱状和球状周期结构中的传播及散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张建成;多层平面周期结构的电磁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朱湘琴;FDTD在半空间及周期结构问题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姚宗健;横向振动在周期复合结构板中传播问题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韩德专;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在周期结构中的能带及传播性质[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韩喻;嵌套复式周期光子晶体结构的带隙模拟及制备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理;一维金属—介质纳米周期结构光传播特性分析[D];宁波大学;2012年

2 周亚坤;周期结构在屏障隔振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海洋;周期结构材料力学和电磁动态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潘美凤;周期结构的部分元等效电路建模[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5 车永星;周期结构电磁理论分析和仿真平台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李竞;层状多元周期结构的振动带隙特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7 刘晓远;含有缺陷的一维周期结构相干热辐射性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许丰;基于金属或介质薄膜上周期结构的太赫兹波的传输[D];浙江大学;2010年

9 郑罡;二维电磁周期结构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韦添运;掺杂多铁性材料及其周期结构的吸波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22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22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9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