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研究
本文选题:结构性能生形 + 数字技术 ; 参考:《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年06期
【摘要】:结构性能生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形式创新的需求正逐渐将建筑学引向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时代。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时代重新定义了建筑学与结构工程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学科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生形技术的发展同时为建筑设计思想和方法的革新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在学术界,不少教育机构积极探索结构性能生形时代的教育模式,试图将结构教学重新引入建筑教育中。文章从建筑视角对结构性能生形时代的历史、工具、设计思想和教育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同济大学暑期设计教学实践对国内结构性能生形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forming technology and the demand of architectural form innovation are gradually leading architecture to the digital structure performance generation er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s redefined in the age of digital structure performance, which brings a new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haping technology has brought great impetus to the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In academic circles, man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ctively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the era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and try to reintroduce structural teaching into architectural education.This paper combs and summarizes the history, tools, design ideas and educational models of the age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generation from the architectural perspective, and combines with the summer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of Tongji University to mak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domestic structural performance generation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U318;TU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孟宪川;赵辰;;图解静力学简史[J];建筑师;2012年06期
2 谢亿民;左志豪;吕俊超;;利用双向渐进结构优化算法进行建筑设计[J];时代建筑;2014年05期
3 帕纳约蒂斯·米哈拉托斯;闫超;;柔度渐变 在设计过程与教学中重新引入结构思考[J];时代建筑;2014年05期
4 袁烽;胡永衡;;基于结构性能的建筑设计简史[J];时代建筑;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蔚欣;王津红;梁爽;;数字建筑设计与结构形态探索[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年06期
2 于雷;;一种潜规则——浅谈基于结构性能的数字化形式生成及建造[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迎明;基于CAD技术图解工程静力学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廖惠如 ,黄继宽;Altera崛起的奥秘——Altera产品与企业行销副总裁Danny Biran专访[J];电子与电脑;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建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国建筑教育问题谈[J];时代建筑;2001年S1期
2 薛求理;建筑教育:北方和南方的策略[J];时代建筑;2001年S1期
3 裴立德;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北京建筑教育发展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2年03期
4 李德潜;数位建筑教育的负面效应[J];南方建筑;2002年02期
5 任书斌,王新强;茫然中的中国建筑教育[J];南方建筑;2003年02期
6 尤琪;现代建筑教育与计算机的应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7 王建国;中国建筑教育发展走向初探[J];建筑学报;2004年02期
8 周永云;浅思建筑教育体系的开放性[J];温州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刘君;罗夫·雷普森的建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5期
10 仲德昆;屠苏南;;新时期新发展——中国建筑教育的再思考[J];建筑学报;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康珍珍;;基于包豪斯思想的建筑教育改革探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2 黄汉民;;全民的建筑教育是贯彻落实建筑方针的关键之举[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C];2005年
3 沈莉;;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4 王春娥;刘刚;;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现状与分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5 巩玉发;年斌;;3D营造实验室的建立及其对建筑教育的影响[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6 余流涛;党咏强;;21世纪建筑文化和教育的思考[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向军;陈芳;;建筑教育应十分重视建筑师的职业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开办建筑设计专业的一点思考[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管俊涛;徐霏;;新世纪的建筑文化和教育[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时;中国建筑教育亟需改革[N];建筑时报;2003年
2 李萌;中国建筑教育面临新选择[N];中国建设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李佳;传统建筑教育价值几何?[N];中华建筑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佳;中国建筑教育该怎么走?[N];中华建筑报;2006年
5 朱小钧邋徐家玲;中国建筑教育离国际化有多远[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沙志;建筑教育应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N];中华建筑报;2007年
7 李佳;专家谈中国建筑教育的缺陷与方向[N];中华建筑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曦;未来中国建筑教育的思考与探讨[N];中华建筑报;2012年
9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吴夏曦;推动建筑教育可持续发展[N];广东科技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张e,
本文编号:1762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6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