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纳米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混凝土:独特的新兴组合(英文)

发布时间:2018-05-26 21:34

  本文选题:纳米技术 + 可持续发展混凝土 ; 参考:《硅酸盐学报》2015年10期


【摘要】:在混凝土中加入少量的、至少在一个维度内为纳米尺度(100 nm)的材料,就可能实现某种性能的提升,达到普通材料无法实现的效果。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纳米碳管和纤维在改进混凝土性能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涂料中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可以捕获和分解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并使外露的混凝土表面实现自清洁。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可以使钢筋抗腐蚀能力增强。总的来讲,纳米技术能够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周期中实现包括物质和能量消耗的最小化,同时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建筑物使用中的舒适性和友好性。尽管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有较好的前景,但目前对此类新型材料的对混凝土长期性能了解较少,特别是对其毒性方面的了解更少。随着公众对建筑物各方面安全性越来越关注,需要制定相应的毒性测试分析方法,建立更安全的生产工艺,并在混凝土结构中使用更环保的纳米材料。对纳米技术应用于建筑工业中是否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述。
[Abstract]:Adding a small amount of material in concrete with at least one dimension of nanoscale (100 nm),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a certai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hich can achieve the effect that ordinary materials cannot achieve. Nano-silica, nano-calcium carbonate, carbon nanotubes and fiber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in coatings can capture and decompose organic and inorganic pollutants and self-clean exposed concrete surfaces. Nanotechnology and nanomaterials can enhance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steel bars. In general, nanotechnology can minimize materi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life cycle of concrete structures,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building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ultimately achieve comfort and friendliness in the use of buildings. Although nano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have good prospects in concrete structures, the long-term properties of concrete are less well known about these new materials, especially about their toxicity. As the public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of various aspects of buildings,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toxicity test and analysis methods, to establish safer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to use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nano-materials in concrete structures. This paper reviews whether 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building industry can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al sense.
【作者单位】: Conmat
【分类号】:TB383.1;TU52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冯春花;王希建;朱建平;冯爱虎;李东旭;;纳米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3年08期

2 张世义;范颖芳;李宁宁;;纳米高岭土改性砂浆抗酸雨侵蚀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3 刘巧玲;孙伟;马正先;贾立群;逄鲁峰;;碳纳米管对硅灰/水泥砂浆力学和2D-3D微结构性能的影响(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4年10期

4 何桢;张凯;;统计分析运算模型在纳米制造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3期

5 范颖芳;张世义;;纳米高岭土颗粒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4年01期

6 刘红彬;李玲;纪宏飞;唐伟奇;肖凯璐;马唯哲;施政奇;李希光;;SiO_2等纳米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4年04期

7 袁慧雯;廖伟;石宇;陆春华;倪亚茹;兰祥辉;许仲梓;;纳米Al_2O_3复合铝酸盐水泥基储热材料的性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8 刘巧玲;SUN Wei;JIANG Hao;WANG Caihui;;Effects of Carbon Nanotubes on Mechanical and 2D-3D Microstructure Properties of Cement Mortar[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14年03期

9 Jing XU;David J.CORR;Surendra P.SHAH;;采用纳米压痕及动态模量图研究C-S-H凝胶/水泥颗粒界面的纳米力学性能(英文)[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凯;纳米技术对社会影响的风险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2 杨畅;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生物学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李晗;高温后纤维纳米混凝土性能及其计算方法[D];郑州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寿;纳米技术在武器装备上的应用动向[J];飞航导弹;2001年10期

2 ;纳米技术将大显身手[J];佛山陶瓷;2001年10期

3 ;西部开发 商机无限 2001西部第二届国际粉体及纳米技术与设备展览会[J];中国粉体技术;2001年04期

4 汪洋;纳米技术的概念和应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5 陈心中,徐润君;纳米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J];物理与工程;2001年06期

6 ;纳米技术——新世纪的产业革命[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1年06期

7 ;美国宰贝克斯公司预测纳米技术将分五个阶段发展[J];河北陶瓷;2001年04期

8 王晓光,王厉;纳米技术简介[J];河南化工;2001年02期

9 刘玉忠,王海英;纳米技术──21世纪高科技的聚焦点[J];河南科技;2001年01期

10 ;纳米技术[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建伯;邓红兵;;基于纳米技术的发动机性能实验研究[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余雁;江泽慧;田根林;王戈;;纳米技术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3 郭涛;;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和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郭鲁钢;黄裕容;侯元元;;金融危机下北京纳米技术产业发展策略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5 肖建伯;邓红兵;;基于纳米技术的发动机性能实验研究[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渝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重庆分册)[C];2009年

6 曾文峰;张发云;张春玲;梁伟;;从分子到药物—纳米技术的作用[A];全国第十二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华中一;;纳米技术与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郭涛;;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和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9 林鸿溢;;纳米技术可能引导一次新的工业革命[A];全国第二届总线技术与测控系统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宏建;许跃彩;蔡晓红;;纳米技术在军事渗透武器上的应用[A];新世纪科技与湖北经济发展——2001首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孟军;今年全球纳米研发费达86亿美元[N];科技日报;2004年

2 朱芙蓉;纳米技术:让人类寿命延长数百年[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张浩;纳米技术国际论坛在俄举行[N];科技日报;2008年

4 李三虎 广州行政学院教授;技术与社会共同在场: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纳米技术决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刘锋;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纳米技术产业第一园[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李巍;威孚高科建纳米技术“孵化器”[N];中国证券报;2001年

7 记者 沈兴国;应用纳米技术 绍兴大有作为[N];绍兴日报;2013年

8 韩煜;纳米技术产品已走进千家万户既要打假也要保护[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纳米技术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N];中国电子报;2002年

10 李大光;纳米技术——让21世纪军事斗争面貌改变[N];中国国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凯;纳米技术对社会影响的风险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2 冯烨;基于纳米技术的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张钊;新型DNA折纸芯片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帆;对纳米技术伦理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王交来;纳米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沈健;纳米技术进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4 魏璐璐;纳米技术的哲学思考[D];山西大学;2006年

5 代正巍;纳米技术应用的环境伦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胡冰;纳米技术的辩证思考[D];渤海大学;2013年

7 王瀚;论纳米技术的法律促进与规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魏绮芳;关于纳米技术的社会认知及风险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赵桂亭;纳米技术的社会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周珊;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38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938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6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