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部分外包混凝土简支组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6 20:02
【摘要】:为了研究部分外包混凝土组合梁在正弯矩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考察钢梁腹部钢筋混凝土对组合梁承载力及刚度的影响,对4根简支梁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包括1根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梁试件和3根钢梁腹板与腹部混凝土界面采用不同连接方式的部分外包组合梁试件。试验结果表明:钢梁腹板与腹部混凝土界面采用不同连接方式对部分外包组合梁的受弯承载力和刚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与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梁相比,由于钢梁腹部钢筋混凝土的贡献,部分外包组合梁的受弯承载力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承载力极限状态时部分外包组合梁中钢梁与腹部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移值较小,其滑移效应对组合梁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推导了部分外包组合梁塑性受弯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简化塑性理论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该类组合梁的受弯承载力。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artially encas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under the action of positive bending moment, the influe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of composite beams is investigated, and four simply supported beam specimens are tested and studied. It includes one ordinary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specimen and three partially outsourced composite beam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connection modes between the web of steel beam and the abdominal concrete interface.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nd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of partially outsourced composite beams a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connection modes between steel beam webs and abdominal concrete. Compared with ordinary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due to the contribu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in the abdomen of steel beams, the bending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resistance of some outsourced composite beams are greatly improved. In the ultimate state of bearing capacity, the relative slip value between steel beam and abdominal concrete in partially outsourced composite beam is small, and the effect of slip effect on the bend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beam section can be ignor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study,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plastic bending capacity of partially outsourced composite beams is deriv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plified plastic theory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he bending capacity of this kind of composite beams.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JSCE1202)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夏闽,高华杰;组合结构在欧洲的新进展[J];工业建筑;2002年05期

2 胡夏闽,袁发顺,顾建生,刁爱国;压型钢板组合梁的抗弯设计[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强,周宏宇,徐彬,何天森;连续组合梁挠度及强度计算的综合评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2 于天泓;胡夏闽;;高强钢组合梁研究概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3 刘子彤,胡夏闽;预弯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J];钢结构;2002年05期

4 过轶青,胡夏闽;端板型钢-混凝土组合节点受弯承载力塑性计算方法[J];钢结构;2003年01期

5 高建伟;用支座位移法对组合梁桥施加预应力[J];公路;2005年02期

6 吴东岳;张敏;凌志彬;;考虑界面相对滑移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许兰兰;;钢-混凝土组合梁挠度研究发展概述[J];江苏建筑;2006年03期

8 胡夏闽;李巧;彭虹毅;陆伟东;;木-混凝土组合梁静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S1期

9 钱钦;马超;李俊华;陈建华;;约束梁柱构件抗火性能研究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3年04期

10 纪维刚;杨丽;刘爱娟;;半刚性钢-混凝土组合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概述[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人达;陈军刚;;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有效抗弯工作宽度初探[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黄炳生;黄顾忠;蒋萌;;新型剪力连接件钢-混凝土组合梁静力试验[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雷劲松;袁伟斌;;外伸端板型组合节点受力性能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文会;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结构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朱佳宁;型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3 刘殿忠;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计算方法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代艳杰;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设计与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谭清华;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平面框架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6 汪洋;钢—混凝土组合桁架梁抗弯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军会;钢—混凝土双面组合连续梁正截面强度计算方法研究[D];石家庄铁道学院;2008年

2 李达;钢—混凝土塔座预应力结合段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谢晖;砼水化热对钢箱—砼组合拱结构性能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吴东岳;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非线性性能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5 姜德友;钢管混凝土T形梁受力性能与徐变效应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6 黄英;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弯曲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7 过轶青;端板型半刚性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的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8 王俊峰;楼板位于钢梁下翼缘的组合结构平面刚度及承载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9 陈军刚;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设计方法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0 赵辉;闭口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剪切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卫东,金熙男;某商场组合梁安全性能试验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2 陈时金;组合梁结构中管道铺设的应用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11期

3 李国强;赵欣;;部分共同作用框架组合梁有限元分析模型[J];力学季刊;2006年03期

4 刘虎祥;;浅谈预弯组合梁[J];山西建筑;2007年02期

5 孙宾;赵红晓;;考虑滑移效应的体外预应力组合梁非线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03期

6 高金良;吴筱峰;;双层组合梁应力分析与试验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朝泽刚;徐华;闻德华;;考虑刚度方法的组合梁动力特性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2期

8 杨维国;许红叶;赵建昌;;新旧混凝土组合梁收缩徐变影响下的内力计算的组合梁单元法[J];结构工程师;2009年06期

9 周东华;孙丽莉;樊江;王俊平;高琼仙;;弹性剪切连接组合梁的应力计算方法[J];工程力学;2011年03期

10 王婷婷;祁伟;;钢-混组合梁水中临时支架施工措施研究[J];市政技术;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旭栋;陈伟球;徐荣桥;;部分作用组合梁的瞬态响应[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Symposium on Piezoelectricity,Acoustic Wave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C];2010年

2 施耀忠;;钢筋砼组合梁结合面抗剪有限元模型[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3 赵风华;杜建明;;新型组合梁的试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4 谭文辉;李达;;钢-混组合梁变形监测与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5 徐德新;杨绪佐;田建军;陈尚建;;蜂窝形组合梁在徐州彭城电厂中的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6 徐德新;张喜德;范崇仁;;连续蜂窝形组合梁的受力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7 陈兰;段利文;;柱边带缝隙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与应用前景[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欣;吴迈;;组合梁有限元模型评述[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天;孙国良;;钢—砼组合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及挠度计算[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10 胡少伟;赵新铭;梅振华;叶祥飞;;滑移效应对预应力组合梁的承载能力影响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周星宇;“U”形钢木组合梁获技术创新奖[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龚世权;组合梁技术在玻璃幕墙工程中的应用[N];广东建设报;2002年

3 吴勇;改良一次工艺 提升十倍工效[N];中国石化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银志;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抗火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高山;组合梁平面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霍君华;预应力CFRP布加固腐蚀钢梁及组合梁的力学性能[D];东北大学;2011年

4 马宏伟;组合梁与连续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张道明;新型预应力外包钢组合梁抗弯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付果;考虑界面滑移及掀起影响的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与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陈丽华;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及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俊珂;圆孔蜂窝组合梁的设计[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杨洪志;带腹板开洞组合梁极限承载力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郭超;钢—混凝土组合梁应力分析及截面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4 刘永方;蜂窝组合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5 郭芹;考虑截面刚度的组合梁简化模型及其三维框架受力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婷;框架主梁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和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7 宋佳彪;基于变截面组合梁的分离式结构体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林阳;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梁弯剪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李飞跃;铝合金—碳纤维组合梁受弯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吴礼华;高性能钢—高强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85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485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6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