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人才培养衔接比较研究——以四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作者单位】: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11JSJG229)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直属高校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分类号】:G649.1;TU-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冀兆良;;突出大工程观 彰显应用特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健;;综合化与实践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张建华;;论工科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J];才智;2010年29期
3 祁红志;;大工程观理念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6期
4 纪俊玲;;工科院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现状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郝永梅;邵辉;王凯全;葛秀坤;;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探索——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大家;2010年20期
6 龚玉;陈敏;;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以上海交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06期
7 王龙海;邹连英;田斌;;基于边界再设计理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探索[J];中国电子教育;2009年03期
8 倪彤光;杨长春;;基于“大工程观”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009年01期
9 赵婷婷,雷庆;课程综合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10 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葛秀坤;邵辉;;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探讨[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齐华;;以大工程理念构建多学科现代工程教育平台[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Course Group Development of Fundamental courses for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孙自强;;仪器仪表专业工程教育探讨[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全国仪器仪表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斌;创新型工程人才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彭静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明;新型“工程与公共政策”硕士学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肖鑫;麻省理工学院本科课程设置及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瑾;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茜妹;大学课程综合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6 石磊;工程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赵锐;中美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建议[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庄哲峰;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工程人才培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9 董娜;基于工程素质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谢芳;中美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俊平;禹奇才;周云;冀兆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土建类名牌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2 ;回归工程 多样化 宏观管理──赴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年01期
3 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4 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10期
5 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03期
6 周建平;;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02期
7 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赴美考察团;“回归工程”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书中,葛玻,蒋建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变革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探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3 江冰,吴如漪,周燕,刘丹平,王萍;“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2年03期
4 吴秋凤;;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J];科技与管理;2006年04期
5 刘英;张子文;;打造优势 开拓电力人才培养新高地[J];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02期
6 张丽萍;李晴;;关于我国高师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综述[J];硅谷;2008年09期
7 董兵海;王世敏;;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丁振源;;关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5期
9 高轩能;张惠华;;从大学生就业难看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7期
10 王秀梅;平萍;;本科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9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29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