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高宽比基础隔震高层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及对比分析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913153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51261120377
【分类号】:TU973.3;TU35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文芳,程文p<,李爱群,税国斌;九层房屋基础滑移隔震的试验、分析及应用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3期
2 祁皑,范宏伟;基础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6期
3 李中锡,周锡元;规则型隔震房屋的自振特性和地震反应分析方法[J];建筑科学;2001年05期
4 何文福;刘文光;张颖;付伟庆;霍达;;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反应振动台试验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8年08期
5 赵桂峰;马玉宏;曾宾;谭平;;大底盘多裙房基础隔震高层建筑参数关系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英利;王绍杰;苏幼坡;苏经宇;;底部两层框架基础隔震建筑非线性动力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6期
2 陈仁朝;;隔震技术在某住宅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12年01期
3 商昊江;祁皑;;基础隔震技术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建筑;2007年09期
4 李黎,樊爱武,孙红虎;滑移隔震结构滑移位移的数值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4年06期
5 张文芳;马军卫;常建兰;;恒压受弯无筋砌体承重墙的受弯能力历经过程特征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6期
6 杜永峰;林厚秦;李慧;张华英;程选生;白中伟;;基于随机响应的隔震体系简化模型参数计算[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邵静;姚菲;徐玉华;;隔震支座技术的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年03期
8 刘彦辉;谭平;周福霖;杜永峰;闫维明;;高层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J];工程力学;2015年03期
9 张爱军;王海亮;边龙潭;;某高层框架的结构设计[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5年04期
10 史佩芝;;浅谈石油化工装置钢结构冷换框架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2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颖;层间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减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姚菲;新型复合隔震体系的试验、模拟及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5 王建强;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及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6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樊爱武;滑移隔震结构的滑移位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张玉梅;钢筋混凝土烟囱作用效应及减震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曾德民;橡胶隔震支座的刚度特征与隔震建筑的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文福;霍达;刘文光;滕海文;;高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及数值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李宏男,王苏岩,贾俊辉;采用基础摩擦隔震房屋高宽比限值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3期
3 叶昆,李黎;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基础隔震设计分析[J];工程抗震;2001年03期
4 李慧;张志公;杜永峰;;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基础隔震非线性时程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杜永峰;贾淑仙;;多维地震下大底盘多塔楼隔震结构平扭耦联响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5期
6 魏琏,王森;水平地震作用下大底盘多塔楼结构抗扭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2005年08期
7 李宏男,吴香香;橡胶垫隔震支座结构高宽比限值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02期
8 颜学渊;张永山;王焕定;魏陆顺;;高层结构三维基础隔震抗倾覆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4期
9 吕西林;张翠强;李检保;卢文胜;;搭接柱转换大底盘多塔楼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6期
10 俞茂宏,马国伟,,王一兵,赵均海,税国斌,王生坤,税浩旭;砖混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199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文光;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及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登贵;雷静雅;周祥瑞;付李宁;徐家云;;相邻结构基础隔震和层间减震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6期
2 曾奔;周福霖;黄东阳;;土-结构相互作用下考虑平摆耦合的基础隔震体系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宋玉旺;;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19期
4 李志林;;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企业导报;2012年14期
5 傅育安;;基础隔震工程的回顾与展望[J];工程抗震;1987年03期
6 ;建筑物基础隔震通过技术鉴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1年03期
7 任君,胡辉霞,高全玲;基础隔震砌体结构住宅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S1期
8 苑国良;建筑如何防震——城市建筑防震减灾基础隔震新技术[J];城市与减灾;2002年01期
9 魏德敏,康锦霞,韩海崴;基础隔震高层建筑地震响应的理论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10 陈华明,刘伟庆,孙雪梅;基础隔震住宅楼方案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邸元;袁明武;肖建庄;;多层结构基础隔震动力反应分析的简化[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2 张立峰;王忠海;康艳博;姚秋来;肖伟;;震区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王忠海;张立峰;康艳博;姚秋来;肖伟;;凉山州邮电局某住宅的基础隔震改造[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黄襄云;;自动复位基础隔震机构的动力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5 施卫星;吴广荣;;组合支座基础隔震砌体房屋设计探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6 王建强;丁永刚;李大望;;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叶昆;李黎;朱宏平;符蓉;;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最大位移反应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雷静雅;罗登贵;;多层建筑基础隔震的减震效果分析[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中一;曹万林;王卿;董宏英;张建伟;;农村基础隔震砌体结构房屋振动台试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栗增欣;董煜;;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崔利富;大型LNG储罐基础隔震与晃动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李延涛;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与结构控制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继红;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动力特性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2 张志亮;一维周期性复合基础隔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林;基于动力测试的无填充墙基础隔震框架结构动力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哲;基础隔震偏心建筑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赵安兴;椭球体滚动基础隔震的可行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东芳;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地震反应控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张田田;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崔艺斌;桩土相互作用下的并联基础隔震性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陈翠翠;单向偏心结构滑移摆基础隔震扭转振动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杨一振;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530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3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