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地区钢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04 10:13
【摘要】:作为建筑结构的核心,结构体系随着材料科学、计算理论和软件的发展而不断创新。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结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两者的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目前昆明在建和已建200m以上的高层建筑多数为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昆明周边地区地震频发,属于高烈度地区。因此必须保证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具有一定抗震性能,尽量减小或避免地震灾害来临时造成的不幸和损失。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类别中,钢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的应用较多。本文以昆明市某高层商务楼的初步设计方案为研究背景,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分析研究其在高烈度地区的抗震性能,主要内容有: 1、提出钢梁与核心筒的不同连接形式,分别建立钢框架梁与核心筒铰接模型和部分钢框架梁与核心筒刚接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反应谱分析,对比得出两种模型的动力特性基本相同,刚接模型侧向性能好于铰接模型,但对节点要求较高,施工不便。经过比选分析,采用铰接模型。 2、选取合适地震波,对选用的铰接模型进行弹性时程分析,综合反应谱分析结果,得出铰接模型在高烈度地区多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满足要求。 3、在原结构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并考虑了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对结构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高烈度地区该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要求,连梁和核心筒为主要耗能构件,塑性铰主要出现在核心筒连梁上,底部核心筒角部出现应力集中,受拉屈服。分析结果表明:外框架对结构抗震性能贡献不大,铰接模型能满足设计性能目标的要求,在高烈度地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73.1;TU973.31
本文编号:2531673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73.1;TU973.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修力;杨淑玲;张令心;高艳春;;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2 刘哲锋;沈蒲生;;高层混合结构滞回耗能分布规律的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5期
3 王铁梦;抗放原理及其工程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1年03期
4 楚留声;白国良;赵更歧;张俊峰;;高烈度区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破坏模式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05期
5 尧国皇;王卫华;陈宜言;;超高层钢框架-核心筒结构弹性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对比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周向明,李国强,丁翔;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简化分析模型[J];建筑结构;2002年05期
7 叶燎原,潘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的原理和计算实例[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1期
8 李国强,周向明,丁翔;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02期
9 李国强,曲冰,孙飞飞,何伟民,郭家耀;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钢梁与混凝土墙节点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04期
10 邹昀;吕西林;钱江;;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2531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3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