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当代美术馆复合空间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13 23:28
   在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的趋势下,文化产业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城市文化建筑又是城市文化和地域传统的载体,在城市经济转型和文化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公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和业余时间的充实,因此对当代美术馆有了教育、交流、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需求,促使当代美术馆功能更为多元化与开放化。当代美术馆也是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部分,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和谐共生,因研究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复合公共空间,促进了美术馆面向城市的开放以及美术馆和城市空间的互相渗透。本文在第一章对研究对象,即复合空间和当代美术馆的概念、范围进行界定,简要地论述了美术馆复合空间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复合空间概念和类型以及美术馆发展趋势的全面研究。第二章概述了国内外美术馆建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代美术馆的功能划分和空间需求,并大致总结当代美术馆空间的布局原则。第三章是对建筑复合空间的概念认知,论述了复合空间的概念、空间特性、发展动因以及作用。第四章是对美术馆空间特性的深入分析,研究了美术馆复合空间的基本形态特征、布局方式及构成要素,并总结出了中庭空间、交通空间、入口灰空间、屋顶空间四种与城市空间关联的方式。第五章属于设计原则及策略研究,提出了当代美术馆复合空间的四点设计原则,对国内外美术馆经典案例进行调研分析,从对城市空间的复合和内部空间复合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复合空间设计应该遵循的设计策略。对城市空间的复合主要从与城市开放空间、立体交通、生态环境、空间肌理、公共设施、艺术展览五个方面的复合来论述;内部空间复合主要从复合的展览空间的类型,以及以色彩、材质、尺度为例的知觉体验两个方面来分析。最后以李自健美术馆这个实践项目为例,分析复合空间在此设计中的实际运用,以论证上述观点。论文从从城市角度对美术馆复合空间进行研究,对美术馆复合空间的设计提出新要求,提出的设计策略为今后的美术馆设计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242.5
【部分图文】:

论文研究,逻辑框架,复合空间


6图 1-1 论文研究的逻辑框架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1.6 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复合空间及当代美术馆的研究背景,提出了当代美术馆复合空间设计,并分析了其目的与意义,简述了国内研究概况,最后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制定了研究的逻辑框架。

博物院,徐家汇,博物馆


2.1.1 中国美术馆空间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我国的美术馆在二十世纪初才刚开始发展。当时封建王朝刚被推翻,故宫开始对外开放,大量的藏品都被珍藏在故宫内。但故宫美术馆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在城市居民中宣扬文化艺术并进行文化建设,其重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中国近代出现的博物馆与西方人的直接推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人在上海的租界遍布,他们将西方的博物馆引入中国,使得上海居民最早感受到这一文化建筑对他们精神生活造成的影响。一开始是一批外国官员最早在中国开始建立美术馆的。1868 年,法国神职人员韩伯禄首先建立“徐家汇博物院”,1930 年在重庆南路震旦大学内建新院,改名为“震旦大学博物馆”。1874 年,英国领事麦华佗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里面包括了“上海格致书院博物馆”,这是一个有着传播文化、辅助教学功能的博物馆,是对西方博物馆的模仿,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性。1876 年,来自美国的郭显德在山东创办了“烟台博物院”,随后一批西方人接连在山东集中开创了一些博物馆[15]。

美术馆,百度,资料来源,江苏


图 2-2 原南京国立美术馆与现江苏美术馆资料来源:来源于百度之后的几十年,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建立美术馆。但真正为了发展人文艺术而建的美术馆几乎没有,大多数都是为了艺术家个人的名誉而建造的。直到今天们才意识到美术馆作为当代居民的精神文化载体,其意义是重大的。到了二十一世纪,美术馆的定义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它们已经不仅仅只是个传统的展览场所了,而是顺应时代创造出了更多复合性的功能空间。近十年,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不断引入新科技,并且吸取了西方博物馆的经营管理经。一些民营或私立的美术馆开始系统性地运营起来,改善了资金运营和管理模。它们的开发模式也从独立开发不断向与商业建筑混合开发和在旧厂房等旧建的基础上开发等模式转变。在美术馆的整体设计上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建立这些文化建筑的初级阶段,在制度上还存在很多问。比如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基金会制度,而这个制度是很多西方私立美术馆发展前提;比如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美术馆行政关系系统;比如我国政府还没有建健全顺应美术馆发展的法律法规,这种补助政策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锐;窦建奇;;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场所表达——南阳新闻中心总体布局设计探析[J];华中建筑;2014年04期

2 ;雷姆·库哈斯:激进的建筑大师[J];房地产导刊;2014年Z1期

3 ;杭州市中山路御街博物馆,杭州,中国[J];世界建筑;2012年05期

4 魏春雨;;地域界面类型实践[J];建筑学报;2010年02期

5 卢峰;何雅婷;;文化建筑:回到城市生活[J];城市建筑;2008年09期

6 刘津;武星宽;;线型绿地在城市中的景观效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1期

7 刘宏梅;周波;王波;;复合空间品质的塑造——成都春熙路步行街城市设计[J];规划师;2006年11期

8 刘芳;吴新宇;;现代美术馆设计探微[J];华中建筑;2006年02期

9 张蔚,魏春雨;建筑复合界面初探[J];南方建筑;2004年06期

10 余中元;当代美术馆的内部空间[J];新材料新装饰;200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进;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明;新世纪背景下的美术馆空间解析[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2 黄一夫;类地面屋顶建筑与山地城市公共空间塑造[D];重庆大学;2015年

3 朱美;基于场所营造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朵阳;美术馆公共性的空间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5 胡梦婷;黄声远的建筑作品及理念解读[D];厦门大学;2014年

6 甘超;当代美术馆展厅的“空间匹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梁岑;城市外部空间构形手法对建筑复合空间设计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李夏菲;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策略[D];南昌大学;2012年

9 杨涛;文化建筑综合体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刘伟;美术馆公共性空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39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839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a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