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余震序列型地震下基于延性的强度折减系数
发布时间:2021-03-07 02:20
基于性态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中的强度折减系数是确定结构非弹性反应谱的重要依据。主要研究了主余震序列型地震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基于延性的强度折减系数谱。首先收集实测的主余震序列型地震记录并按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要求进行场地类别划分,对余震峰值加速度进行调幅后,再进行单自由度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结构周期、延性系数、余震和场地类别等因素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强余震对基于延性的强度折减系数影响显著,尤其是在短周期阶段,余震相对强度系数为1.5时,主余震序列型地震作用下的强度折减系数是仅受主震作用下的0.8倍。最后,经过统计平均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强度折减系数谱的简化公式。
【文章来源】:建筑结构. 2020,50(1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图文】:
基于延性的强度折减系数的计算步骤
Rμ,i与Rμ,ALL的比值(γ=0.5)
图7 Rμ,i与Rμ,ALL的比值(γ=0.5)为研究余震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考察全部序列型地震作用下的强度折减系数Rμ,seq与相应主震作用下的强度折减系数Rμ,ms的比值,结果如图5所示。当γ=0.5时,如图5(a)所示,Rμ,seq/Rμ,ms值在[0.96,1.00]区间内波动,即余震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小于4%。因此,当余震相对强度系数γ为0.5时,余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当γ=1.0时,如图5(b)所示,Rμ,seq/Rμ,ms值在[0.85,0.95]区间内波动,余震在短周期阶段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影响幅度最大约1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主余震作用下山地掉层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J]. 杨佑发,肖淳,谭曦.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2)
[2]基于能量及损伤的主余震地震动对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J]. 李钱,吴轶,Vincent Lee,张春梅,陈麟,王宏伟. 建筑结构. 2016(09)
[3]中外抗震设计规范场地分类对应关系[J]. 郭锋,吴东明,许国富,伋雨林.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1(02)
[4]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J]. Wang Zifa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Harbin 150080,China Profess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08(02)
[5]强余震和主震地面运动分布比较研究[J]. 吕晓健,高孟潭,高战武,米素婷. 地震学报. 2007(03)
[6]考虑设计地震分组的强度折减系数的研究[J]. 翟长海,谢礼立. 地震学报. 2006(03)
[7]考虑场地类别与设计分组的延性需求谱和弹塑性位移反应谱[J]. 吕西林,周定松.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01)
[8]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框桁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 肖建庄,陈隽,张其云,李杰. 建筑结构. 2002(05)
本文编号:3068230
【文章来源】:建筑结构. 2020,50(1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图文】:
基于延性的强度折减系数的计算步骤
Rμ,i与Rμ,ALL的比值(γ=0.5)
图7 Rμ,i与Rμ,ALL的比值(γ=0.5)为研究余震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考察全部序列型地震作用下的强度折减系数Rμ,seq与相应主震作用下的强度折减系数Rμ,ms的比值,结果如图5所示。当γ=0.5时,如图5(a)所示,Rμ,seq/Rμ,ms值在[0.96,1.00]区间内波动,即余震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小于4%。因此,当余震相对强度系数γ为0.5时,余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当γ=1.0时,如图5(b)所示,Rμ,seq/Rμ,ms值在[0.85,0.95]区间内波动,余震在短周期阶段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影响幅度最大约1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主余震作用下山地掉层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J]. 杨佑发,肖淳,谭曦.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2)
[2]基于能量及损伤的主余震地震动对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J]. 李钱,吴轶,Vincent Lee,张春梅,陈麟,王宏伟. 建筑结构. 2016(09)
[3]中外抗震设计规范场地分类对应关系[J]. 郭锋,吴东明,许国富,伋雨林.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1(02)
[4]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J]. Wang Zifa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Harbin 150080,China Profess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08(02)
[5]强余震和主震地面运动分布比较研究[J]. 吕晓健,高孟潭,高战武,米素婷. 地震学报. 2007(03)
[6]考虑设计地震分组的强度折减系数的研究[J]. 翟长海,谢礼立. 地震学报. 2006(03)
[7]考虑场地类别与设计分组的延性需求谱和弹塑性位移反应谱[J]. 吕西林,周定松.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01)
[8]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框桁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 肖建庄,陈隽,张其云,李杰. 建筑结构. 2002(05)
本文编号:3068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068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