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碳化耦合作用下矿渣-粉煤灰再生混凝土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4 20:03
通过在含有100%再生粗骨料的混凝土中同时掺入20%的矿渣和0%,15%,30%掺量的粉煤灰,并进行碳化、冻融和冻融-碳化耦合试验,研究冻融和碳化环境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对比分析试件抗压强度、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碳化深度的变化规律,建立冻融-碳化耦合作用下矿渣-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模型。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为15%时,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最好,当冻融次数大于100次后,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促进作用开始减弱;粉煤灰掺量越多,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越弱,当粉煤灰掺量为30%时,其碳化深度是粉煤灰掺量为0试件的2倍以上;在冻融-碳化耦合环境中,冻融作用促进了碳化深度的增长,碳化作用加剧了矿渣-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建立的矿渣-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冻融-碳化耦合抗压强度模型能较好地反应冻融-碳化耦合环境下的抗压强度退化规律。
【文章来源】:建筑结构. 2020,50(1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试件表面形态
图2 冻融-碳化耦合作用下试件表面形态比较图1(a)~(c)中粉煤灰掺量为0试件的表面变化形态可以发现: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试件表面变得越来越粗糙,当冻融循环为50次时,试件表面水泥砂浆脱落;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150次时,再生粗骨料已裸露在外面,但粗骨料并未发生脱落现象。比较图1(a),(d),(e)可以发现,在冻融次数均为50次时,试件表面的变化随粉煤灰掺量的不同而呈不同的情况,当粉煤灰掺量为0时,试件表面水泥砂浆基本全部脱落;而当粉煤灰掺量为15%时,试件表面水泥砂浆部分脱落,部分表面基本保持不变;当粉煤灰掺量为30%时,试件表面水泥砂浆基本全部脱落,出现了少许的小坑,且在试件两端出现了粗骨料外露,表明粉煤灰掺量为15%时,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最好。
冻融-碳化耦合作用下试件表面形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贮灰场子坝粉煤灰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佘芳涛,王松鹤,李军琪,丁九龙,王强. 地震工程学报. 2018(05)
[2]粉煤灰及沙漠砂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J]. 刘海峰,马荷姣,刘宁,吴滨,杨浩,杨维武. 硅酸盐通报. 2017(11)
[3]掺合料对混凝土早期碳化深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 张成中,孙广帅,胡晓鹏,张永利. 硅酸盐通报. 2017(01)
[4]粉煤灰对混凝土干湿循环抗冻性能的影响[J]. 丁向群,王钰,邢进,周睿彤. 硅酸盐通报. 2015(S1)
[5]冻融循环下粉煤灰混凝土弹性模量损伤预测模型[J]. 刘明辉,王元丰. 土木工程学报. 2011(S1)
[6]粉煤灰引气混凝土冻融循环后性能的试验研究[J]. 肖前慧,牛荻涛,朱文凭.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07)
[7]粉煤灰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研究[J]. 潘钢华,秦鸿根,孙伟,张金山,王修田,李松泉,黄卫华,姜阳. 建筑材料学报. 2002(01)
本文编号:3301333
【文章来源】:建筑结构. 2020,50(1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试件表面形态
图2 冻融-碳化耦合作用下试件表面形态比较图1(a)~(c)中粉煤灰掺量为0试件的表面变化形态可以发现: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试件表面变得越来越粗糙,当冻融循环为50次时,试件表面水泥砂浆脱落;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150次时,再生粗骨料已裸露在外面,但粗骨料并未发生脱落现象。比较图1(a),(d),(e)可以发现,在冻融次数均为50次时,试件表面的变化随粉煤灰掺量的不同而呈不同的情况,当粉煤灰掺量为0时,试件表面水泥砂浆基本全部脱落;而当粉煤灰掺量为15%时,试件表面水泥砂浆部分脱落,部分表面基本保持不变;当粉煤灰掺量为30%时,试件表面水泥砂浆基本全部脱落,出现了少许的小坑,且在试件两端出现了粗骨料外露,表明粉煤灰掺量为15%时,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最好。
冻融-碳化耦合作用下试件表面形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贮灰场子坝粉煤灰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佘芳涛,王松鹤,李军琪,丁九龙,王强. 地震工程学报. 2018(05)
[2]粉煤灰及沙漠砂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J]. 刘海峰,马荷姣,刘宁,吴滨,杨浩,杨维武. 硅酸盐通报. 2017(11)
[3]掺合料对混凝土早期碳化深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 张成中,孙广帅,胡晓鹏,张永利. 硅酸盐通报. 2017(01)
[4]粉煤灰对混凝土干湿循环抗冻性能的影响[J]. 丁向群,王钰,邢进,周睿彤. 硅酸盐通报. 2015(S1)
[5]冻融循环下粉煤灰混凝土弹性模量损伤预测模型[J]. 刘明辉,王元丰. 土木工程学报. 2011(S1)
[6]粉煤灰引气混凝土冻融循环后性能的试验研究[J]. 肖前慧,牛荻涛,朱文凭.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07)
[7]粉煤灰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研究[J]. 潘钢华,秦鸿根,孙伟,张金山,王修田,李松泉,黄卫华,姜阳. 建筑材料学报. 2002(01)
本文编号:3301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0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