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西方木构起源说与“轻”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07-08 07:30

  本文关键词:西方木构起源说与“轻”的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木构 原始棚屋


【摘要】:展示了从维特鲁威至19世纪的西方建筑起源诸说,从中提取出"木构起源说的主导性""木构原型的多样性"和"轻重评判标准的差异"3个议题;通过引入更多的考古实证,由3个议题衍生出针对"轻"的建筑学意义的讨论。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关键词】 木构 原始棚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1408301)
【分类号】:TU-09
【正文快照】: 对于当今建筑,轻与重是很有趣的限定。建筑的轻重和结构材料的密度相关,但有可能结构材料密度大的却单位容积耗材质量更小,物理意义上更轻;也有可能单位容积耗材质量大的,看起来反而更轻。讨论建筑轻重时需要甄别材料密度和耗材均值、实际轻重和视觉轻重的历史并不长。在铁广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勋祥;;对当代建筑哲学问题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高志荣;科技·生态·建筑──浅谈生态建筑[J];安徽建筑;1998年06期

3 吴佳蕾;;伊瑞克提翁庙——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J];安徽建筑;2012年02期

4 赵东汉;;使用后评价POE在国外的发展特点及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许政;;法国近代建筑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启示[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常宁生;从彩绘雕塑到单质雕塑——对古代雕塑审美趣味的一种历史性误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李向辉;汤喜辉;;趋同——对建筑未来的思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年01期

8 刘建平;;关于中国城市景观规划的美学沉思——从武汉南岸嘴地区设计国际咨询创意竞赛谈起[J];规划师;2008年06期

9 卢天玉;;怪诞艺术创作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夏娃;周琦;;ORDER视角下的西方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锐;张大玉;;浅议全球化进程中的建筑趋同[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许康;赵爽峰;;牌坊的历史沿革[A];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王一平;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张厚斌;教堂建筑声环境理论综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学;2004年

6 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吴锦绣;建筑过程的开放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0年

8 胡振宇;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魏泽崧;人类居住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吉方;原真性视角下的周新古镇保护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姚俊;十八世纪下半叶十九世纪初英国哥特式建筑复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刘扬;旅顺近代历史街区有机更新[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卢丽华;永定客家土圆楼“和谐”美学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丹;基于视觉景观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史恺;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街道设施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陈树平;公共建筑使用后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8 高杨;城市形象片视觉传播分析[D];湘潭大学;2011年

9 杨少林;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丹;山西后沟古村聚落自然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伟强;;日本古城木构建筑的意境与环境保护[J];南方建筑;2002年01期

2 黄晖,涂志群;建立木构技术与木建筑的信息桥梁[J];宜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王路;篇首语[J];世界建筑;2005年08期

4 赵辰;木之建构——关于国际当代木构建筑的发展[J];世界建筑;2005年08期

5 赫尔曼·考夫曼,黄倩;我关于木构建筑设计和建造的10项原则[J];世界建筑;2005年08期

6 孟文华;论木构建筑[J];山西建筑;2005年05期

7 侯建芬;王静;;现代木构建筑技术的发展与空间应用特征[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年01期

8 陈军;张青萍;;再创辉煌——从新西兰木材工业发展看中国现代木构建筑发展之策略[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年10期

9 唐亦工;王天航;;唐代长安木构建筑概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杨焕成;;甘肃明清木构建筑地方特征举例——兼谈与中原“地方建筑手法”的异同[J];古建园林技术;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建华;;关于山区古代木构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2 马炳坚;;中国木构建筑的特点和科学保护[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3 郭黛Y,

本文编号:533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33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3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