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不同围压下灰岩三轴压缩过程能量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1 20:10

  本文关键词:不同围压下灰岩三轴压缩过程能量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灰岩 三轴压缩 应变能 岩石破坏 裂缝发展系数


【摘要】:对灰岩岩样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压缩试验,得到了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与围压的线性关系式。利用应力-应变曲线拟合了3种围压下应变能与应变的关系式,从而可以求得灰岩在任一轴向应变时的能量值。在考虑岩样对液压油做功的前提下,分析了压缩过程中几个阶段的能量转化方式,解释了高围压条件下岩石破坏更加剧烈的原因。基于裂缝扩展程度影响弹性模量大小的情况,提出了裂缝发展系数F的概念,给出了3种围压下利用轴向应力求取F的经验公式,从而可以获得灰岩压缩破坏过程中各阶段的实际岩石力学参数,并且用F值的变化趋势解释了高围压时峰值强度附近出现塑性平台的原因。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灰岩 三轴压缩 应变能 岩石破坏 裂缝发展系数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12CX06077A)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岩石漫长的形成过程以及地下受力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一种兼具脆性和延性的复合结构材料。岩石破坏过程的能量分析一直是工程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尤其在油气田工程中,开发方案中井网的布置和压裂改造都需要对岩石进行能量分析。岩体变形破坏实质上是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的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大理岩三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1期

2 赵忠虎;谢和平;;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朱维申,程峰;能量耗散本构模型及其在三峡船闸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4 尤明庆,华安增;岩石试样破坏过程的能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5 潘岳,王志强;岩体动力失稳的功、能增量——突变理论研究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6 金丰年,蒋美蓉,高小玲;基于能量耗散定义损伤变量的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2期

7 谢和平,彭瑞东,鞠杨;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1期

8 谢和平,彭瑞东,鞠杨,周宏伟;岩石破坏的能量分析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5期

9 谢和平,鞠杨,黎立云;基于能量耗散与释放原理的岩石强度与整体破坏准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7期

10 朱泽奇;盛谦;肖培伟;刘继国;;岩石卸围压破坏过程的能量耗散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苏夏征;程峰;莫时雄;李毅;;相空间重构技术在边坡位移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8年05期

3 段亚刚;刘保国;;大型地下洞室施工顺序的数值方法优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4 左建平;柴能斌;周宏伟;;赋存深度对玄武岩变形破坏及能量特征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5 刘石;许金余;刘军忠;吕晓聪;支乐鹏;;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砂岩动态破坏过程的能量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6 蒋志坚;刘阜羊;周志刚;;大理岩高温后力学性质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7 邓代强;高永涛;吴顺川;康瑞海;董宪伟;余伟健;;水泥尾砂充填体劈裂拉伸破坏的能量耗散特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叶洲元;李夕兵;万国香;周子龙;尹土兵;洪亮;;受三维静载压缩岩石对冲击能的吸收效应[J];爆炸与冲击;2009年04期

10 赵志红;郭建春;;层内爆炸压裂岩石破碎颗粒尺寸的预测模型[J];爆炸与冲击;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杨强;刘耀儒;常强;冷旷代;周维垣;杨若琼;;结构变形稳定与控制理论及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3 王可钧;;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几个研究热点[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朱维申;李术才;;时空效应和变载分析原理及其工程应用——岩体施工过程力学的进一步发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韩素平;魏锦平;赵建忠;张当俊;靳钟铭;;大尺度岩样单轴循环加载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赵毅鑫;姜耀东;祝捷;李玉涛;;冲击倾向性煤体动态断裂过程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文岗;姜耀东;周宏伟;陈忠辉;;冲击倾向性煤体的细观特征与裂纹失稳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高焕焕;文端超;李宁;;高地应力下大型地下厂房开挖方案优化分析[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赵忠虎;张茹;李业学;;不同种类岩石变形破坏的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分析[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崔兰;王树仁;;深部圆巷开挖围岩能量耗散特征数值模拟分析[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徐冲;分岔隧道设计施工优化与稳定性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5 陈旭光;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周斌;湘西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7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聂雯;层状砂岩岩爆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正军;基于最小耗能原理水力压裂裂缝启裂及扩展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端阳;模袋水泥土的界面力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汪磊;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3 季惠龙;云南某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岳滨;丰山铜矿南部矿床1号矿体采场结构参数及开采顺序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杨远清;声发射技术在采空区岩体稳定性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牛少卿;长壁开采三顺槽围岩控制理论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肖文芳;地铁隧道掘进爆破振动测试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龚囱;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充填体损伤与声发射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10 肖刚;岩体冒落诱发冲击振动特征及其动力响应机理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琦,杨吕俊;岩石中爆炸冲击波能量分布规律初探[J];爆破;1999年02期

2 陈剑平;岩土体变形的耗散结构认识[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黄明利,唐春安,朱万成;岩石单轴压缩下破坏失稳过程SEM即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4 姚孝新,耿乃光,陈楻;应力途径对岩石脆性—延性变化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1980年03期

5 金济山,石泽全,方华,于智海,任爱华,邹英;在三轴压缩下大理岩循环加载实验的初步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6 申维;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地学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3期

7 尤明庆,华安增;岩石试样的强度准则及内摩擦系数[J];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01期

8 唐春安,徐小荷;缺陷的演化繁衍与Kaiser效应函数[J];地震研究;1990年02期

9 尹光志,张东明,代高飞,万玲;脆性煤岩损伤模型及冲击地压损伤能量指数[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10 杨圣奇,张学民,苏承东;岩块声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平;徐伟;;岩石的力学特性及静态试验分析[J];河南建材;2008年03期

2 许江;杨红伟;彭守建;姜永东;张媛;;孔隙水压力-围压作用下砂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3 曹文贵;张升;赵明华;;饱和土变形过程模拟的统计损伤方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1期

4 颜玉定,,李健康,廖远群;岩石变形实验中的微破裂与地震的联想[J];华南地震;1996年01期

5 周应华;周德培;封志军;;三种红层岩石常规三轴压缩下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6 王利娟;刘向君;韩林;周改英;谢乐训;;基于声波时差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实验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7 熊赞民;高全臣;邬爱清;胡建敏;;不同围压下灰岩的强度与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S1期

8 左宇军;李夕兵;唐春安;张义平;马春德;闫长斌;;二维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破坏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9 方华,伍向阳;温压条件下岩石破坏前后的力学性质与波速[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年03期

10 于德海;彭建兵;;三轴压缩下水影响绿泥石片岩力学性质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济山;;围压对大理岩的弹性模量的影响[A];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十年(1950-1990)[C];1990年

2 熊赞民;高全臣;邬爱清;胡建敏;;不同围压下灰岩的强度与变形特性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方华;金济山;;三轴压缩下大理岩剪切断裂能的测定[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武红岭;;非对称多层薄板等效力学模量的讨论[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张流;薛丽霞;施良骐;王绳祖;;高围压下岩石破坏和摩擦滑动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性[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6 杨海涛;刘斌;郭自强;;地幔物质弹性模量的理论计算[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7 常小晓;马巍;王大雁;;高围压下冻结黏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8 方华;伍向阳;;温压条件下岩石破坏前后的力学性质与波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9 朱宝存;黄勇;唐书恒;颜志丰;张松航;;水饱和煤样三轴力学实验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赵忠虎;张茹;李业学;;不同种类岩石变形破坏的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分析[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于亚男邋通讯员 周 强 陈国波;我省发现一中型水泥灰岩矿[N];河南日报;2008年

2 王斌邋马志军;河北发现一大型电石用灰岩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记者 于亚男 通讯员 周强 刘奋为;内乡探明一超大型水泥灰岩矿[N];河南日报;2006年

4 朱芙蓉;唐春安:另辟蹊径“破”岩石[N];科技日报;2008年

5 刘乐柱;江西局一九五队着力提高钻探效率[N];中煤地质报;2009年

6 陈逵刚;地质巨手舞沧桑[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记者 殷珂邋实习生 方明;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N];黄石日报;2008年

8 邓蓓蓓;“三下”找煤实现新突破[N];中煤地质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刘如春 本报通讯员 张振垣 张巧峰;梅州矿业:因牵手地勘后劲足[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杨卫国邋吴涛;修武整合资源减少四成矿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秋;中扬子地区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宋桂红;加锚裂隙岩体整体力学性质研究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柴文革;围压卸载条件下花岗岩损伤演化与破坏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4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5 姚华彦;化学溶液及其水压作用下灰岩破裂过程宏细观力学试验与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6 代传固;黔东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周葆春;黏土本构建模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阎昭;大陆构造形变场模型研究及其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9 宋春彦;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10 夏凯生;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欣宇;含充填裂隙类岩石高围压条件下水渗流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刘建坡;基于声发射技术岩石破坏前兆特征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王艳艳;川西北地区早三叠世早期错时相灰岩特征及其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何欣;灰岩裂缝储层地震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6 李国莹;细观非均质岩石材料的力学及变形性质数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陈海军;基于概率配点法的岩石破坏行为不确定性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徐学蓓;鲁西地块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房敬年;岩盐弹塑性损伤耦合机理及对其溶蚀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10 包春燕;石灰岩破坏过程声发射及裂隙渗流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5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05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0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