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是国际灾害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在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强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更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和重点项目“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预案情景分析”的资助下,调查分析了中国沿海典型城市自然灾害发育特征及其风险管理,获得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数据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研究进展的成果,,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出发,分析了典型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系统主要特征,探讨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理论,并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剖析城市不同尺度下的自然灾害风险动态评估途径和范式,为城市综合减灾降险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国内外自然灾害分析实践表明,完全准确预报和阻止自然灾害发生并不现实,采用有效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战略,可以避免或减轻其带来的巨大损失。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环境暴露程度、承灾体脆弱性和风险表达。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系统具有连锁效应、放大效应和人为效应等基本特征。多元化数据获取手段和复杂系统仿真建模工具相结合,模拟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灾害发展演化过程,形成对灾害风险的动态综合评估。 2.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出发,按照成因分类和分级序列原则,建立了城市灾害分类系统。第一级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二大类对应于地球表层系统和人类活动系统,人类活动系统和地球表层系统是灾害形成的孕灾环境系统。第二级的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形成于地球表层系统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技术灾害和人为灾害形成于人与技术等人为作用;环境灾害是人地系统共同作用下的灾害类型,具有自然与人为的双重特点。第三级的灾种是各灾害类型按成因的进一步细分,如气象灾害有台风、冰雪、风暴潮等。这一城市灾害分类系统,从灾害形成的机理和不同的环境系统出发,有利于认别和分析各致灾因子形成灾害的孕灾环境,针对不同的孕灾环境,开展灾害的脆弱性和风险分析,提出相对应的减灾和降低风险决策与管理措施。 3.构建了城市自然灾害系统、灾害风险系统与灾害风险评估之间的关系模型。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系统与灾害系统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系统。风险系统是灾害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灾害系统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个要素。而城市灾害风险系统是对灾害系统中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以及承灾体脆弱性分析和暴露要素分析。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表达是致灾因子、人类社会环境暴露程度和承灾体脆弱性三者共同作用下的可能灾害损失。 4.提出了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多尺度体系。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尺度是与研究区域比例尺、空间分辨率、行政单元和数据精度相对应。根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尺度研究方法,建立了市级、区级(城区)和社区级3个尺度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市级尺度下,研究比例尺为1:500000~1:100000,对应分析单元的空间分辨率为250m~30m;区级尺度下,研究比例尺为1:100000~1:10000,对应分析单元的空间分辨率为30m~5m;社区尺度下,研究比例尺为1:10000~1:1000的比例尺,对应分析单元的空间分辨率为5m以下。不同的研究尺度,可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大尺度研究一般用指标体系的评估方法,中小尺度的研究采用情景模拟和灾害现场调查方法。在同一尺度下也可采用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对于同一种评估方法也可以应用于不同尺度下的研究,以满足不同的评估精度需求,形成多尺度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5.上海城市尺度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选用指标体系的风险建模范式和方法。从致灾因子、历史灾情、暴露-易损性和抗灾恢复力出发,选取19个风险评估指标,建立了上海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上海下辖各区县作为评估基本单元,采取特尔菲法与AHP相结合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经标准化处理,计算得到各指标因子指数和综合风险值,由低到高分为10个等级,基于GIS编制上海综合风险图。分析表明:①各区县暴露-易损性指数差别较大,最高的是黄浦区和静安区。②各区县的风险值基本处于风险等级的中段,黄浦区最高值为0.75,金山区最低值为0.38。③综合风险等级从上海中心城区向郊外辐射递减。④沿海区县风险值0.5以上,高于西部区县风险值0.4左右。该指标体系方法对于快速评估城市综合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6.静安城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采用基于情景分析的动态风险评估方法。应用遥感和GIS工具,从致灾因子、脆弱性和暴露分析出发,模拟出研究区8种不同重现期内1小时降雨的淹没区域和淹没深度情景,并以三维可视化方式显示模拟结果。通过实地调查与收集灾损数据,建立居民房屋和室内财产内涝淹没深度和损失率之间的关系曲线;通过人口和房屋被淹没状况的暴露分析,进行受灾人口与损失评估,并利用超越概率-损失曲线,建立了研究区风险序列,计算出年平均内涝损失数值,作为减灾的成本-效益分析。分析表明:①静安区8种重现期建立的超越概率-损失曲线,得出年平均内涝损失为342万元。②8种重现期暴雨内涝情景模拟,淹没最深处为50cm。③该风险评估方法,改进了城市内部地形模拟,提高了场景模拟的空间分析精度,使评估结果更为准确,可作为该尺度暴雨内涝风险管理依据。 7.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情景分析,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园社区2008年9月20日暴雨内涝为例,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应用遥感和GIS工具,开展该次暴雨内涝灾害的多情景模拟。从致灾因子、脆弱性和暴露分析出发,实地测量不同积水点水深进行插值,模拟洪水淹没情景。根据居民房屋和室内财产暴露与灾损率,分别得到房屋和室内财产等损失,总损失为608732元,重现期为150年一遇,超越概率0.0067,暴雨内涝风险值(年平均灾害损失AAFL)约4079元,与实际灾损情况基本一致。这为城市社区尺度的暴雨内涝灾害数据获取与风险评估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探索。 城市自然灾害系统是个复杂系统,受多变量因素制约,导致灾害风险评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尽管本文对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进行了探讨,但仍有待深化,如重视城市灾害数据库构建,力求形成灾害数据管理的统一模板和共享平台;加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实证研究,系统建立城市不同类型承灾体脆弱性灾损曲线;探讨城市不同尺度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范式,实现灾害综合风险的动态评估,为城市各级主管部门减灾降险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 自然灾害 风险评估 脆弱性 暴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43
【目录】:
- 论文摘要6-9
- ABSTRACT9-17
- 第一章 绪论17-28
- 第一节 问题提出17-19
- 第二节 选题意义19-23
- 第三节 立题背景23-26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框架26-28
- 第二章 自然灾害风险研究进展28-53
- 第一节 自然灾害风险概念及表达式28-31
- 第二节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31-36
- 第三节 自然灾害脆弱性36-40
- 第四节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40-43
- 第五节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43-46
- 第六节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46-50
- 第七节 遥感与灾害风险研究50-53
- 第三章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系统主要特征53-80
- 第一节 城市自然灾害涵义及其要素53-56
- 第二节 城市灾害分类体系56-59
- 第三节 城市自然灾害等级59-63
- 第四节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系统63-66
- 第五节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系统基本特征66-69
- 第六节 中国沿海城市自然灾害主要类型69-80
- 第四章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80-104
- 第一节 灾害系统论与风险评估80-84
- 第二节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概念模型84-86
- 第三节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框架86-89
- 第四节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内容89-96
- 第五节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96-99
- 第六节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流程99-102
- 第七节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尺度102-104
- 第五章 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104-140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104-110
- 第二节 风险评估方法110-113
- 第三节 指标体系113-120
- 第四节 指标量化120-121
- 第五节 数据收集与处理121-126
- 第六节 指标标准化处理126-131
- 第七节 风险评估131-138
- 第八节 结果讨论138-140
- 第六章 城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140-175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140-142
- 第二节 风险评估方法142-144
-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处理144-148
- 第四节 致灾因子分析148-159
- 第五节 脆弱性分析159-163
- 第六节 暴露分析163-168
- 第七节 风险评估168-174
- 第八节 结果讨论174-175
- 第七章 城市社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175-193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175-177
- 第二节 研究思路177-178
-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处理178-181
- 第四节 致灾因子分析181-183
- 第五节 脆弱性分析183-186
- 第六节 暴露分析186-188
- 第七节 风险评估188-192
- 第八节 结果讨论192-193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93-198
- 第一节主要结论193-196
- 第二节问题与展望196-198
- 附录一:专家咨询问卷198-200
- 附录二:各指标权重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200-202
- 附录三:灾害损失现场调查表202-203
- 参考文献203-220
- 在职读博期间发表论著220-221
- 后记221-22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丽明;白金生;王庆国;;辽宁省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7期
2 燕群;蒙吉军;康玉芳;;基于防灾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6期
3 周景;王丽娟;邵作之;;基于AHP的电网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电力建设;2011年12期
4 权瑞松;刘敏;张丽佳;陆敏;王静静;牛海燕;许世远;;基于情景模拟的上海中心城区建筑暴雨内涝暴露性评价[J];地理科学;2011年02期
5 王静静;刘敏;权瑞松;陆敏;牛海燕;许世远;;沿海港口自然灾害风险评价[J];地理科学;2012年04期
6 李楠楠;张时忠;;基于Virtual Globe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集成及可视化[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5期
7 江培龙;方凤满;;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进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周亚飞;程霄楠;蔡靖;谢天生;刘茂;;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3年01期
9 侯俊东;李铭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10 李卫江;温家洪;吴燕娟;;基于PGIS的社区洪涝灾害概率风险评估——以福建省泰宁县城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燕群;蒙吉军;;基于防灾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君;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研究进展的一个调查[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谷洪彪;松原灌区土壤盐碱灾害风险评价及水盐调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唐桂娟;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石勇;灾害情景下城市脆弱性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洪杰;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刘刚;社区灾害风险的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权瑞松;典型沿海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谭丽荣;中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综合脆弱性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林志强;我国电信运营商全面风险管理(ERM)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10 陈珂;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与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春;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冉晓艳;基于ArcGIS Engine的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静静;沿海港口典型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洋;辽宁省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华;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单雪强;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的体系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操张进;基于定性相空间的应急资源需求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路明浩;安徽沿江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时空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康发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脆弱性评估[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景垠娜;自然灾害风险评估[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3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41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