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引与科技人才工作绩效关系研究——工作嵌入为中介变量
本文选题:诱引 切入点:工作嵌入 出处:《科学学研究》2010年08期
【摘要】:如何激发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不仅是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为科技人才提供诱引是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浙江省210名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诱引对科技人才工作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诱引对科技人才的工作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科技人才的工作嵌入在这一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管理者在科技人才激励过程中,为了促进科技人才工作绩效的提高,应该特别关注诱引的重要作用,并采取积极手段监控科技人才的工作嵌入水平。
[Abstract]:How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s not only the focu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but also the key issue in the practic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I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Based on 210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inducem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its mechanis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cemen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work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the work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embedded in this relationship plays an important intermediary rol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managers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ducement, and take positive measures to monitor the level of work embedd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encourag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2098)
【分类号】:C9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崔维军;李廉水;;科技人员激励因素偏好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260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年04期
2 王端旭;单建伟;殷丽娟;;企业科技人才雇佣关系内容维度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启华;郝占刚;;企业默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一个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郭志刚;;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核与模式[J];财经科学;2008年05期
3 赵波;汤英蓉;;通信企业员工人口变量与心理契约关系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李成江;;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失衡与EVLN行为关系实证研究:归因的调节效应[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5 赵婷婷;;高校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余可发;;消费者—品牌关系维系:基于心理契约的研究[J];当代财经;2009年04期
7 罗帆;许彦妮;;基于心理契约的人才流失预警模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朱凡钰;邓鹏怡;;心理契约研究述评[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1期
9 林澜;伍晓奕;;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郑捷琴;;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纺织教育;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杜娟;赵曙明;;HR经理胜任特征与个人绩效的关系研究:心理契约的调节作用分析[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何庆丽;刘洪;;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心理契约[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崔子龙;;规范承诺研究述评[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黄达鑫;;Link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Outcomes[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鞠冬;秦昕;;破镜能否重圆? 承诺破坏和承诺恢复之于心理契约和对高管的信任的影响[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陈锋登;;科协服务企业科技人才工作的探讨——以佛山市科协为例[A];组织建设和职能拓展——2012年广东省学会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陈锋登;;科协服务企业科技人才工作的探讨——以佛山市科协为例[A];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学会学术工作创新发展——中西南学会学研究第31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邱玮;服务品牌内化的构成要素与过程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庄玉梅;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员工绩效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文;组织内社会交换对工作产出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白艳莉;心理契约破裂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侯景亮;基于心理契约的施工项目团队成员激励及目标实现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健;知识员工组织嵌入、组织忠诚与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理[D];天津大学;2011年
8 徐岩;企业组织演化的随机突变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余琛;员工心理契约与持股计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婷;涉农企业员工组织承诺与敬业度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少群;患者参与、医患心理契约违背与患者信任的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春兰;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峰;心理契约对私营企业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维云;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旅行社员工流失原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沈轶璐;基于高校外籍教师的心理契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丽萍;双重契约视角下的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强;顾客忠诚的心理契约机制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琳;基于心理契约理论视角的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庞彪;非经济性报酬激励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一弛;从扩展的激励—贡献模型看我国企业所有制对雇佣关系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年12期
2 李志,向征;企业科技人员激励策略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4期
3 向征;李志;;中小民营企业科技人员激励管理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4 邵晓峰,黄培清,季建华;刍论我国企业的科技人才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2期
5 杜亚军;周亚平;;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的公司绩效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4期
6 杨春华;中外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6期
7 王瑜;师帅;;高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年03期
8 陈善国,邢海南,岳璐;乡镇企业科技人员激励管理的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年02期
9 徐笑君,陈劲,许庆瑞;企业科技人员激励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06期
10 张军 ,龚建立;科技人员激励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措;;关于海西科技人才的现状及分析对策[J];柴达木开发研究;1989年05期
2 郭亚军;刘赋;王惠德;窦胜功;宁坚;;科技人才需求量的预测方法[J];预测;1993年05期
3 泰老兵;泰国科技人才外流[J];东南亚南亚信息;1994年24期
4 东军;如何留住国有企业科技人才[J];化工管理;1999年07期
5 ;科技人才是块宝——美国经济增长探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999年03期
6 王跃东;培养人才促发展早日脱贫奔小康[J];云南科技管理;1999年02期
7 车茂娟;高素质科技人才是“科技兴川”的希望——刘盛纲院士采访侧记[J];四川省情;2002年09期
8 姚蓉;严良;;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发展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2期
9 夏志云;;关于用好现有科技人才的几点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8期
10 肖政;;从女性科学家素质特点谈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艳丽;;基础研究与研究开发类科技人才人格因素调查研究[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2 张瑛;刘忠诚;;企业科技人才精神鼓励的研究[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吉莉;;浅谈科协如何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人才成长[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4 谢伯桂;;改革法医体制 稳定科技人才[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林姣;;城市科技人才整体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曾月征;;服务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科技人才开发[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李锡元;张世杰;边园园;胡萍;;武汉市企业科技人才团队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8 李裕娴;;论地方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9 尚智丛;;中国科学院中青年杰出科技人才的教育背景分析[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怀菊;;充分发挥曲阜优势 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明标志城规划建设[A];《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学术研讨成果选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蔚邋卫志科;闻喜把科技人才用到“刀刃”上[N];山西日报;2008年
2 王锦秋 本报特约记者 李彦忠;新型科技人才方阵在崛起[N];解放军报;2010年
3 记者 沈佳;我省科技人才队伍初具规模[N];山西日报;2007年
4 盛若蔚;绍兴开展科技人才月活动[N];人民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牛德芳 ;莫让科技人才常“赋闲”[N];太原日报;2005年
6 吴赛锋邋覃庆贵;不拘一格“降”高才[N];大众科技报;2008年
7 记者 韩福魁;老科协系统一年创经济效益七千万[N];本溪日报;2009年
8 小莉;我国将对科技人才队伍实行分类管理[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9 王橙澄 李忠将;贵州“十二五”拟建百个人才基地[N];经济信息时报;2011年
10 肖唐友 赵前寅;让技术与产业联姻[N];中国人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芝;我国科技人才集聚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刚;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世杰;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双螺旋耦合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刘志宏;科技人才定价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胡建华;我国纳米生物医学发展及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张颖丽;欠发达地区吸纳科技人才机理及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罗珊;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钟泽圣;支撑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彭跃华;区域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恩和特布沁;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芳;企业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及其哲学思考[D];湖南大学;2003年
2 李海红;区域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宋海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造心理分析及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斌;河北省科技人才开发策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赵学军;河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白红竹;企业科技人才的激励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佟新蓉;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潘灵霞;科技人才流动中的竞业禁止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孟现志;大学科技人才精益教育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王英文;对我国科技人才安全若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16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71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