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公共管理研究的性别视角——美国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评述

发布时间:2018-11-27 10:09
【摘要】:基于美国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女性缺席的现实,美国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研究中出现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是经验论、立场论和后现代主义。这是一场公共行政领域的性别启蒙运动、为公共行政学提供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也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种知识变革。与此同时,该理论在研究方法、理论逻辑和实践方面存在局限性,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美国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对我国的女性参政理论和学界研究立足于中国的"女性主义的公共行政问题"提供了借鉴的视角。
[Abstract]:Based on the reality of female absence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re are three research orientations in American feminis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namely, empiricism, position theory and postmodernism. This is a gender enlightenment movement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is also a kind of knowledge refor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y has limitations in research methods,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e, and is still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American feminist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provides a reference angle for Chinese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ory and academic research based on China's "feminist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sue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厦门大学“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公共管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英俊;;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公共行政:探索与创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易显飞;常红;曹志平;;从科学的性别文化到科学文化的多样性——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科学文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刘小琳;;论反科学思潮的后现代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4 常红艳;;试论二战后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12期

5 郭夏娟;女性主义国际政治学方法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2期

6 彭晓华;广告的女性主义视觉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7 倪志娟;女性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女性问题的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黄芸;;传统与现代的冲突[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1期

9 黄勤;张益宁;;论后现代主义对消费文化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8年24期

10 李宁;;谈后现代主义时装中的“颠覆美学”[J];山东纺织经济;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刁伟涛;;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和降位——后现代主义的视角[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峻;刘晓刚;曹霄洁;;现代科技革命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发展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银河;女性主义的三种方案[N];南方周末;2003年

2 李建军;禹建湘的《徘徊的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N];文艺报;2006年

3 吴武洲;女性主义的“中国化”学理总结[N];文艺报;2011年

4 肖巍;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自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蔡芳钿;品特与政治[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吴燕;那一记女性主义的“闷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王驰;云霞出海曙 辉映半边天[N];中国妇女报;2008年

8 周瓒;女性主义:“真正的我”的经验?[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男性点击女性主义[N];中国妇女报;2004年

10 任振怡;构建女性主义诗学大厦[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宗喜;苏珊·桑塔格小说叙述艺术论[D];湘潭大学;2008年

2 徐典;主体的消解与多元化存在[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3 王凡;西方女权主义的政治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鲁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女性身体写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顾建敏;天使与妖女[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6 丁伊莎;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D];湘潭大学;2003年

7 杜姗珊;对林京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8 丘慧慧;关于后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宁;个人化写作的超性别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俞佩淋;崛起的突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60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360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a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