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与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11:12

  本文关键词: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与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组织的重要资产。而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以及知识型团队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组建高绩效的知识型团队并充分运用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是组织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交互记忆系统(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TMS),是一个来源于心理学的构念,它能够解释一群人如何像拥有共同的思想一样吸收和共享信息。通过交互记忆系统,团队成员能够快速获取他人专长领域的知识,以确保更多任务相关的知识能够用于工作任务当中,这无形中提高了团队的知识整合和共享水平,并且对于团队绩效的增益也非常显著。 而另一方面,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其绩效是每个成员行为的结果,而每个成员的行为又会受到其人格的影响。因此,人格特质作为预测团队绩效的一种重要指标,值得进行深入探究。 因此为了研究如何提高知识型团队绩效,本文从交互记忆系统和人格特质的角度,探讨了几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第一,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机理。将交互记忆系统划分为专长定位、基于认知的信任以及任务-知识的协调三个维度,并研究团队内部的任务导向沟通和情感导向的沟通对交互记忆系统的三个子维度的影响。 第二,讨论交互记忆系统内部机理,并以知识共享为中介变量,研究交互记忆系统的三个子维度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第三,研究团队成员的经验开放性与宜人性特质对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形成和运行的影响。这主要从两方面展开。首先,研究经验开放性对于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形成的影响。其次,分析宜人性对交互记忆系统作用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33个知识型团队样本的数据分析,本文得出了一些结论。 (1)沟通内容促进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任务导向沟通能够促使团队成员快速识别彼此的专长领域并建立信任,从而高效地合作。与此同时,情感沟通也能够促进团队成员识别他人的专长并建立信任,尽管情感沟通在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任务导向沟通那么强。 (2)成员对彼此专长的了解促进团队任务与成员知识的协调。专长定位正向影响任务-知识的协调,而基于认知的信任对于任务-知识的协调的影响却不显著,与以往学者的结论不相符,其一可能是因为本文所调研的对象中团队种类较多,其中的某些团队可能工作任务流程非常严谨和标准化,因此不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信任也能够按照流程进行任务-知识的协调继而完成任务。其二,基于认知的信任也有可能并没有受到任务-知识的协调的中介作用,而是直接影响团队知识共享和团队绩效,后续的分析印证了该观点。 (3)交互记忆系统通过团队知识共享正向影响团队绩效。任务-知识的协调对团队绩效的正向作用被知识共享完全中介,说明团队成员之间的认知分工和合作会促进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并借此影响团队绩效。而新增路径之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于认知的信任也会通过知识共享间接影响团队绩效。 (4)经验开放性对交互记忆系统形成的影响以及宜人性对交互记忆系统作用的调节作用。首先,若是团队成员的经验开放性特质得分普遍较高的话,会有利于知识型团队内形成良好的任务沟通氛围,并进而促进团队成员之间进行专长识别,建立基于认知的信任以及高效的任务-知识的协调;其次,任务-知识的协调对团队知识共享的作用会受到团队成员的宜人性的正向调节。研究结果表明,当团队成员宜人性特质普遍较高时,任务-知识的协调性更能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
【关键词】:知识型团队 知识共享 交互记忆系统 团队沟通 大五人格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36
【目录】:
  • 摘要11-13
  • Abstract13-15
  • 第1章 绪论15-20
  • 1.1 研究背景15-16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16-17
  • 1.2.1 研究意义16-17
  • 1.2.2 研究目的17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17-18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8
  • 1.4 本文创新点18-19
  • 1.5 论文结构安排19-20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20-47
  • 2.1 团队与团队效能的内涵界定20-23
  • 2.1.1 团队的内涵20-21
  • 2.1.2 团队绩效的内涵21-23
  • 2.2 知识共享的内涵23
  • 2.3 知识型团队的内涵和特征23-26
  • 2.3.1 知识型团队的内涵23-24
  • 2.3.2 知识型团队的特征24-26
  • 2.4 交互记忆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26-37
  • 2.4.1 交互记忆的起源和概念26-27
  • 2.4.2 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界定27-28
  • 2.4.3 交互记忆系统的多维度28-29
  • 2.4.4 交互记忆系统在知识型团队中的前因变量29-34
  • 2.4.5 交互记忆系统在知识型团队中的结果变量34-35
  • 2.4.6 交互记忆系统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与展望35-37
  • 2.5 大五人格理论研究综述37-44
  • 2.5.1 大五人格的理论来源37-38
  • 2.5.2 大五人格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38-39
  • 2.5.3 大五人格在团队中的作用39-42
  • 2.5.4 大五人格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与展望42-44
  • 2.6 团队沟通概述44-45
  • 2.6.1 沟通与团队沟通的概念44-45
  • 2.6.2 团队沟通的分类45
  • 2.7 本文基本概念界定45-47
  • 2.7.1 知识型团队45
  • 2.7.2 团队绩效45
  • 2.7.3 知识共享45-46
  • 2.7.4 交互记忆系统46
  • 2.7.5 大五人格特质46
  • 2.7.6 团队沟通46-47
  • 第3章 沟通对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形成的影响分析47-52
  • 3.1 任务导向沟通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关系47-49
  • 3.1.1 任务导向沟通与专长定位47-48
  • 3.1.2 任务导向沟通与基于认知的信任48-49
  • 3.1.3 任务导向沟通与任务-知识的协调49
  • 3.2 社交情感沟通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关系49-52
  • 3.2.1 社交情感沟通与专长定位50
  • 3.2.2 社交情感沟通与基于认知的信任50-52
  • 第4章 沟通对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形成影响的实证研究52-67
  • 4.1 沟通与交互记忆系统的测量问卷编制52
  • 4.2 沟通与交互记忆系统的量表来源52-54
  • 4.3 沟通与交互记忆系统量表的预测试54-58
  • 4.3.1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54-55
  • 4.3.2 描述性统计量55
  • 4.3.3 问卷质量评估与修改标准55-56
  • 4.3.4 预测试数据分析结果56-58
  • 4.4 沟通与交互记忆系统问卷修正58
  • 4.5 沟通与交互记忆系统问卷的正式发放58-65
  • 4.5.1 研究对象的选择58-59
  • 4.5.2 问卷发放与收集59
  • 4.5.3 团队层面数据加总验证59-60
  • 4.5.4 人口统计学特征及描述性统计60-61
  • 4.5.5 问卷质量评估61-65
  • 4.6 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形成的假设检验65-67
  • 4.6.1 模型建立65
  • 4.6.2 模型识别65
  • 4.6.3 模型评估与假设验证65-67
  • 第5章 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分析67-70
  • 5.1 交互记忆系统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67-68
  • 5.2 交互记忆系统与知识共享、团队绩效68-70
  • 第6章 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作用的实证研究70-79
  • 6.1 知识共享与团队绩效测量问卷编制70
  • 6.2 知识共享与团队绩效的量表来源70-71
  • 6.3 知识共享与团队绩效量表的预测试71-72
  • 6.3.1 知识共享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71-72
  • 6.3.2 团队绩效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72
  • 6.4 知识共享与团队绩效问卷的正式发放72-74
  • 6.4.1 团队层面数据加总验证72-73
  • 6.4.2 信度分析73
  • 6.4.3 验证性因子分析73-74
  • 6.5 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作用的研究假设检验74-79
  • 6.5.1 模型建立74-75
  • 6.5.2 模型识别75
  • 6.5.3 模型评估与假设验证75-77
  • 6.5.4 知识共享在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的中介作用检验77-79
  • 第7章 团队人格特质对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分析及实证研究79-87
  • 7.1 经验开放性对交互记忆系统形成的影响分析79-80
  • 7.2 宜人性对交互记忆系统与知识共享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80-81
  • 7.3 人格特质对交互记忆系统影响的假设检验81-87
  • 7.3.1 经验开放性与宜人性的测量问卷编制81
  • 7.3.2 经验开放性与宜人性的的量表来源81-82
  • 7.3.3 信度分析82
  • 7.3.4 团队层面数据加总验证82-83
  • 7.3.5 经验开放性特质对交互记忆系统形成影响的假设检验83-85
  • 7.3.6 宜人性特质对交互记忆系统与知识共享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85-87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87-93
  • 8.1 研究结论87-91
  • 8.2 对管理实践的三点建议91-92
  • 8.3 研究限制与展望92-93
  • 参考文献93-102
  • 附录一 调查问卷102-105
  • 附录二 预测试的样本变量测量条款的描述性统计105-106
  • 附录三 大规模测试的样本变量测量条款的描述性统计106-107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107-108
  • 致谢1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发明;;工作特性、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以高科技软件企业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叶文;褚建勋;汤书昆;;学习型组织中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9年05期

4 詹一虹;熊峰;丁冬;;交互记忆系统理论在虚拟团队中的应用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4期

5 曲刚;李伯森;;软件外包项目复杂性下的交互记忆系统与知识转移[J];管理科学;2011年03期

6 张大伟;薛惠锋;;团队人格特质组合与团队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4期

7 王成军;窦德强;;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团队凝聚力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8 林筠;闫小芸;;共享领导与团队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基于交互记忆系统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0期

9 李丽艳;杨文彩;王瑞杰;陈立畅;;异质性知识团队协同效能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7期

10 胡峰;虚拟团队的效能及其构建过程中的关键要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学东;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陈帅;知识视角下团队断裂带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知识型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与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16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6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