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渗流和热对流传导耦合模型的冻土热量传输
[Abstract]:As a part of climate system, frozen soil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climate change.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 of frozen soil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nergy and water transfer between soil and air, the growth of vegetation and the carbon cycle. The heat transfer in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 of frozen soil was analyz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the energy and water transfer process in soil was presented intuitively. By coupling the thermal conduction model of frozen soil with the fluid flow model, the Comsol Multiphysics multi-physical field coupling software system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ynergistic response of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 of frozen soi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irectly reflect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and velocity field during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 of frozen soil under ideal conditions: on the one hand,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velocity fiel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ourse of soil freezing and thawing. And its chan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oil freezing and thawing. On the other hand, compared with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 the freezing process is more difficult to occur and requires more stringent conditions. For this reason, it can be concluded indirectly that permafrost, once degraded, is difficult to recover and will further accelerate environmental change, thus forming a vicious circle.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1012)
【分类号】:P642.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冻土[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4期
2 童伯良;从第三届国际冻土会议看普通冻土学的成就和动向[J];冰川冻土;1979年01期
3 周幼吾 ,张长庆;赴苏冻土考察情况简介[J];冰川冻土;1988年02期
4 白艳,赵霞,张则有;西藏冻土区泥炭能源开发前景评价[J];自然资源;1993年02期
5 ;冻土[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1997年03期
6 曹玉新;张鲁新;许兰民;韩利民;;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工程安全可靠性监测技术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6期
7 乔文光;徐登亮;;青藏公路(格尔木—安多段)的冻土灾害及防治意见[J];青海环境;1992年02期
8 余绍水,潘卫东,史聪慧,王小军,梁波;青藏铁路沿线主要次生不良冻土现象的调查和机理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9 季堪;;青藏铁路50年内不惧冻土[J];防灾博览;2006年04期
10 高艳红;程国栋;尚伦宇;刘伟;;耦合冻土方案的大气模式对祁连山区春季土壤状况的模拟[J];冰川冻土;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原思成;韩利民;张鲁新;张先军;;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地温场变化对路基稳定性影响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吴晓玲;向小华;王船海;邵全琴;;季节冻土区融雪冻土水热耦合模型研究[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3 马巍;;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区岩土工程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4 马巍;;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问题[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曹玉新;原思成;严学斌;张鲁新;;气温变化对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块石层路基可靠性影响及工程对策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陈兴冲;高峰;王旭;;冻土区桥梁地震反应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王成;史天运;蒋秋华;;青藏线冻土地温自动检测的研究与实现[A];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5年
8 李国玉;李宁;牛富俊;喻文兵;石磊;毕贵权;;高温冻土区开放新型复合护坡路堤热稳定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郑龙;邓安;;冻结作用下土体水分迁移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派记者 洪崇恩;敢在冻土上动土的人[N];文汇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奕诗 白明辉 徐昌宇 李可克;争分夺秒,与冻土消融赛跑[N];国家电网报;2011年
3 邵文杰;我国冻土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解悦;新型“热棒”可可西里护环保[N];南京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光荣;“冻土攻关”: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4年
6 王进东;我国冻土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N];中国矿业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彬孔德芳;问路高原:把冻土变成“热土”[N];科技日报;2006年
8 记者 刘毅;铁龙跃动在世界屋脊[N];人民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邓大洪;青藏铁路等待安全越冬[N];中国商报;2006年
10 李大庆;通往最后的处女地[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欧阳菲;高寒冻土区地电提取法找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许兰民;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工程结构热扰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原思成;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李小和;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工程裂缝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肖朝昀;人工地层冻结冻土帷幕形成与解冻规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肖昆;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商允虎;寒区冻土水理性质特征参数综合试验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吴军;冻土区油气管道破坏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刘志杰;冲击加载下冻土的细观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王春雷;青藏铁路那曲河地区冻土区粉质粘土工程性质及路基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冷毅飞;冻土未冻水室内综合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黄法奇;羌塘盆地冻土区钻探岩芯微生物群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7 毛良根;任意冻结管分布下冻土温度场计算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张仁纲;漠河冻土区地下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9 候晓翠;青藏高原冻土区微生物的研究及菌株D40P~T新种分类鉴定[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94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29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