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治理中的合作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23:30

  本文关键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治理中的合作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政府组织 自然灾害治理 合作 网络治理


【摘要】:人类文明进程始终有自然灾害相伴。在狂热追求经济增长高速之后,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剧烈,大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生产、生活面临威胁。随着公民社会的到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灾害领域也不例外。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如多中心治理理论、网络治理理论为自然灾害治理提供了多种路径,也从理论上论证了政府、非政府组织、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现实中非政府组织在参与自然灾害管理中面临资源匮乏、合法性缺失、公信力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而政府则无法采用传统的科层治理模式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管理局面。因此,不管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现实出发,在自然灾害管理中政府都需要与其他主体合作共治,而非政府组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非政府组织已经摸索出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公共事务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质性研究为基本研究取向,在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典型案例、与相关主体交流访谈等工作的基础之上,综合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个案研究、调查访谈等方法,以自然灾害网络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机制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了自然灾害、非政府组织、网络治理的内涵及特征,论证了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阐述了网络治理相对于传统科层治理的优越性,进而通过对汶川地震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雏形进行了分类总结,找出目前二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并试着从网络治理的视角在具体操作中搭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框架,建构了自然灾害网络治理架构和保障机制,丰富和完善了自然灾害管理理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奠定本文创作的基础;第二章是本文的逻辑起点,分析了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及网络治理的比较优势,论证了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必然性、可行性和优越性;第三章以汶川地震为例,总结归纳了当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中的合作治理模式、过程及治理效果进行了剖析,并由此得出结论——目前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治理中的合作是非制度化、非规范化、非网络化的,因此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有待完善;第四章在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合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是对第三章内容的抽象和概括升华;第五章针对第四章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构建网络治理架构、完善网络治理保障措施的建议,为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实现建言献策。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自然灾害治理主体相互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自然灾害有效治理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治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合作方式和程度有待优化;二是网络治理作为一种治理理念和治理方法具有优越性,但是市场治理和传统的科层治理模式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网络治理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这二者,三者各有利弊,可以通过不同治理模式的组合来有效减少治理成本;三是一种治理机制或者治理方法的实现有赖于制度的保障和技术的支撑,网络治理的技术基础已经成熟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尚有待完善,而从政府角度来说,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制度保障将是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 自然灾害治理 合作 网络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D632.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2
  • 二、基本概念12-16
  • (一) 自然灾害及自然灾害治理12-13
  • (二) 非政府组织13-14
  • (三) 网络治理14-16
  • (四) 合作16
  • 三、国内外研究综16-21
  • (一) 关于自然灾害治理的研究16-18
  • (二) 关于网络治理的研究18-20
  • (三) 关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中的合作治理研究20-21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21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21-22
  • 第二章 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逻辑论证22-34
  • 一、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22-25
  • (一) 多中心治理理论22
  • (二) 资源相互依赖理论22-23
  • (三) 政府失灵与志愿失灵理论23-25
  • 二、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现实基础25-30
  • (一) 公民社会的发展奠定合作的社会基础25-27
  • (二) 政府治理困境的存在27-28
  • (三) 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治理中存在不足28-30
  • 三、网络治理的功能与比较优势分析30-34
  • 第三章 自然灾害合作治理困境剖析:以汶川地震为实证34-44
  • 一、合作模式及过程34-37
  • (一) 红十字会模式:制度化全面合作34
  • (二) 遵道模式:行政依附式合作34-35
  • (三) 乐施会模式:独立项目式合作35-37
  • 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合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37-41
  • (一) 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37-38
  • (二) 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缺失38-40
  • (三) 合作领域较狭隘40-41
  • (四) 合作方式单一41
  • 三、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地震中的合作关系质量评估41-44
  • 第四章 自然灾害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44-50
  • 一、网络治理视角下合作效果的影响因素44-46
  • (一) 影响合作效果的主体因素45
  • (二) 影响合作效果的关系质量因素45-46
  • (三) 影响合作效果的环境因素46
  • 二、自然灾害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46-50
  • (一) 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使合作缺乏社会基础46
  • (二) 双方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关系不紧密46-47
  • (三) 管理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合作的难度47-48
  • (四) 信任机制的缺失阻碍合作的深入发展48-49
  • (五) 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不强,缺乏合作的能力支撑49
  • (六) 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合作的法制保障49-50
  • 第五章 构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自然灾害网络治理体系50-57
  • 一、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自然灾害网络治理架构50-52
  • 二、完善自然灾害网络治理的保障措施52-57
  • (一) 更新理念,增强合作意识52-53
  • (二) 构建信任机制,建立合作基础53-54
  • (三)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合作保障54-55
  • (四) 建立协调机构,创新组织体系55
  • (五) 建立资源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55-56
  • (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治理途径56-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霞;向良云;;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J];东南学术;2006年03期

2 王光;秦立强;张明;;试论政府应急管理的社会合作机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阮平南;姜宁;;组织间合作的关系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4期

4 何艳玲;;从“科层式供给”到“合作化供给”——街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个案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彭正银;网络治理理论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2年03期

6 姚引良;刘波;王少军;祖晓飞;汪应洛;;地方政府网络治理多主体合作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1021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021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b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