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19:37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新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进境植物检疫 有害生物入侵 风险防控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边境大省也是农业大省,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出境旅游、国际代购的不断升温,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中有害生物入侵风险不断加大。有害生物入侵直接危害我省的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安全,目前我省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职能分散、权责不清、沟通不畅,缺乏科学的信息预警系统,因此无法有效防控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而对于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的研究大多是从农学、林学单一的专业角度,本文主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联防联控的新模式展开研究。本文对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新模式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根据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流程、法律法规、监管情况、业务数据、监测案例对进境植物检疫过程中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进行分析,发现现行的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入侵的防控主要是黑龙江检验检疫部门单线防控、海关和边防部门必要时给予协作的分散防控的状况。而黑龙江检验检疫部门内部执法尺度不统一、风险防控措施缺乏、有害生物截获能力不强、风险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不到位、执法和操作人员数量、能力不足;检验检疫行政执法相对人缺乏风险意识、配合执法意愿低;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机构权责衔接不清、联防机制运行不畅通、缺乏风险预警系统等种种问题使得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入侵风险会越来越高。从而得出现行单一的、分散的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模式无法实现有效防控的结论。本文针对现行的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模式存在的不足,借鉴发达国家有害生物入侵风险防控经验,运用系统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提出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的新模式——由省政府牵头,检验检疫部门主导,科研院所技术支撑,行业协会配合作用,农业、林业、环保、海关、边防联动的联防联控高效防控模式。首先阐述新模式的内涵、特点和参与主体。然后,从三个核心运行机制阐述新模式的可行性,为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提供理论参考。最后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出发,为保证新模式切实发挥作用,探讨了新模式有效运行的推进步骤和推进措施,并结合主导机构黑龙江检验检疫部门的工作实际,从检验检疫内部管理、内部执法和外部宣传上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对进境检验检疫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进境植物检疫 有害生物入侵 风险防控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5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目的11-12
  • 1.1.3 研究意义12
  • 1.2 研究现状12-16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2 研究现状评述15-16
  • 1.3 研究设计16-18
  • 1.3.1 研究内容16
  • 1.3.2 研究方法16-18
  •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8-21
  • 1.4.1 相关概念界定18-19
  • 1.4.2 相关理论基础19-21
  • 第2章 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分析和主要问题21-38
  • 2.1 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监管现状21-28
  • 2.1.1 监管结构基本情况21-23
  • 2.1.2 进境植物检疫基本情况23-28
  • 2.2 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分析28-33
  • 2.2.1 风险识别28-29
  • 2.2.2 风险分析29-32
  • 2.2.3 风险危害32
  • 2.2.4 风险评判32-33
  • 2.3 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主要问题33-37
  • 2.3.1 案例启示33-35
  • 2.3.2 主要问题35-37
  • 2.4 本章小结37-38
  • 第3章 发达国家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经验借鉴38-42
  • 3.1 美国监管体系38
  • 3.2 澳大利亚监管体系38-39
  • 3.3 日本监管体系39
  • 3.4 国外监管体系的经验借鉴39-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新模式的提出42-49
  • 4.1 新模式的内涵及特点42-44
  • 4.1.1 新模式的内涵42-43
  • 4.1.2 新模式的特点43-44
  • 4.2 新模式的参与主体44-45
  • 4.2.1 省政府牵头44
  • 4.2.2 检验检疫主导44
  • 4.2.3 联检联防部门协同44-45
  • 4.2.4 科研院所技术支撑45
  • 4.2.5 行业协会配合45
  • 4.3 新模式的运行机制45-48
  • 4.3.1 省政府监督协调保障机制45-47
  • 4.3.2 检验检疫主导推进机制47
  • 4.3.3 联检联防部门协同机制47-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新模式的推进49-59
  • 5.1 联防联控新模式推进步骤49-50
  • 5.1.1 决策系统49
  • 5.1.2 信息系统49
  • 5.1.3 执行系统49-50
  • 5.1.4 保障系统50
  • 5.2 联防联控新模式推进措施50-53
  • 5.2.1 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50
  • 5.2.2 构建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50-52
  • 5.2.3 建立健全协同合作制度52-53
  • 5.2.4 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53
  • 5.3 具体改进措施53-58
  • 5.3.1 加强检验检疫风险管理53-55
  • 5.3.2 加强检验检疫口岸查验55-56
  • 5.3.3 加强检验检疫宣传创新56-58
  • 5.4 本章小结58-59
  • 结论59-61
  • 参考文献61-64
  • 附录64-66
  • 后记66-67
  • 个人简历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征文[J];科技导报;2010年14期

2 陆庆光;生物入侵的危害[J];世界农业;1999年04期

3 李鹏翔;;生物入侵来势凶[J];致富天地;2003年01期

4 刘红霞,温俊宝;重视生物入侵的影响(下)[J];世界农业;2000年09期

5 牛俊英,刘永英;生物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及防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叶东辉;设防生物入侵[J];中国海关;2002年10期

7 姚文国 ,陈洪俊;防范外来生物入侵——检疫工作面临的新课题[J];中国检验检疫;2002年02期

8 丁美兰 ,赵忠懿;阻击有害生物入侵 保护我国生物安全[J];中国检验检疫;2003年12期

9 蒋兆频;;严防生物入侵[J];科学咨询;2003年05期

10 樊英,吴国贵;外来生物入侵预警机制的构建[J];生态经济;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联辉;;生物入侵:人类面临的新挑战[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林雯;周国法;成新跃;徐汝梅;;经济发展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决定了生物入侵分布模式[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3 万年峰;季香云;包杨滨;蒋杰贤;;对生物入侵的几点思考[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任海;李勤奋;彭少麟;;生物入侵的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乔延龙;宋文平;贾磊;;生物入侵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管理对策探讨[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西安;张宗丽;;浅谈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应采取的措施[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7 周曙东;易小燕;靖飞;刘莉;;外来生物入侵预警体系构建研究[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谭京晶;任东;;地质历史中的“生物入侵”——以长扁甲化石为例[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沈佐锐;;生物入侵研究中的生态学试验设计和分析[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林海礼;;浙江省有害生物入侵现状及对策[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闻;北京国际生物入侵研讨会举行[N];光明日报;2004年

2 记者 杜宇;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我研制成功移动熏蒸装置[N];中国花卉报;2004年

3 赵笛;中外专家携手“抗击”生物入侵[N];青岛日报;2013年

4 陈永江;防生物入侵得给平民“一双慧眼”[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5 姚润丰;外来生物入侵 经济损失严重[N];中国环境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步雪琳;生物入侵人祸天灾[N];中国环境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纪秀君;不容忽视的外来生物入侵[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李斌 卢志勇 曹滢;生物入侵防御亟待“堵漏”[N];中国审计报;2004年

9 木子;谨防“生物入侵”[N];国际商报;2003年

10 东泓;防生物入侵不能单靠政府[N];国际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婷;生物入侵机制模拟研究:环境色彩噪声、Allee效应及种间结构对入侵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兴;生物入侵的法律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张洪霞;外来海洋生物入侵防控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3 徐劲实;我国入境船舶压舱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徐洋;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朱银飞;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王舒曼;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杨立;异质生境结构对生物入侵速度影响的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柏桦;防治外来生物入侵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薛晓红;先进氧化技术防治海洋生物入侵性传播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10 吴U,

本文编号:1050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050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5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