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后”学生学习特征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L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五个一”人才培养为例
本文关键词:从“90后”学生学习特征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L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五个一”人才培养为例
【摘要】:"90后"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功利性强,对课外活动需求量大、要求高、选择更加理性,对科技创新活动呈现矛盾心态,从学生学习特征和课外需求出发,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笔者从理念导入、政策制定、经费保障、载体设计四个方面构建"五个一"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提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培养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基金】:具有“五个一”特色的应用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81],辽宁省教育厅,2012.07 以“五个一”特色培养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学生就业研究[W2012049],辽宁省教育厅,2012.8.20
【分类号】:G642
【正文快照】: 2010年“90后”陆续入学,标志着“90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正式开始。与之前的大学相比,现在大学设施更加完善、专业设置更加细化、开设课程更加合理。然而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社会责任感、个人素养、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真得提高了吗?钱学森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东平;;关于“钱学森之问”的遐思[J];大学(学术版);2010年01期
2 王国辉;徐子东;张智勇;林媛媛;陈薇薇;;应用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王秀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11期
4 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05期
5 杨红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潇潇;;国际化视野与地方化行动——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思想与定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叶赋桂;;中国的美国教育研究三十年[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3 柴国荣;詹建国;高连峰;;我国现役高水平田径教练员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4 申涤尘;徐玲;周建忠;;大众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路径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2期
5 孙照辉;;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战略意义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6 陈向军;索凯峰;;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2期
7 陈静;;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赵爽;郭敏;;高校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尹秀玲;温静;赵宝柱;戴维;包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10 褚华东;;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精英人才培养的思考[J];大家;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舒;王大为;;对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专业在公安教育中发展的探索[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孙晓云;张刚;杜云;刘东辉;梁国壮;韩建兵;;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实验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北群;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少辉;山东高职教育发展的调查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张陈;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D];西南大学;2011年
9 乔佩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保鹏;江西理工大学“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惠;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刘凇麟;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林鑫;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成效及启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利胜;新中国高校扩张的历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唐萌;大众化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论建构[D];河南大学;2011年
7 刘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谢素文;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我国民办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华薇;民族双语背景下蒙语授课生的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邓菲;中美中学理科教师入职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13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21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