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透明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16:01
【摘要】: 透明是从自然科学中借用过来的一个隐喻,用来描述一种自由诚实的信息交流状态。透明度则指这种信息共享状态的范围和程度。提高政府透明度是公共管理视角下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服务型政府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当是公开的,只有先做到公开才能保证公平。提高政府透明度是确保公平正义的最佳手段,政策透明并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和认同,使出台的措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得以顺利实施。提高政府透明度有利于调节各种不同利益关系,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从中受益,才能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和接纳,有效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 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政府透明度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加快对透明政府的研究与探讨,制定出提高政府透明度的相关措施。 本文以规范分析、比较分析为主,现状调查与典型事例分析为辅,通过运用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并且比较西方透明政府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得出研究结论。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关于政府透明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政府透明度内涵的研究,明确其主要内容,为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指明方向。首先明确政府透明度的内涵和外延。政府透明度包括政府组织透明、政府决策透明和政府管理透明。政府组织透明这是指公众有权知道政府在做什么,也就是说,作为享有知情权的纳税人应当知道政府是如何组织的、政府有哪些组成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是什么等等。政府决策透明是指作为享有知情权的纳税人应当知道政府是如何进行决策的,做出了哪些决策,这些决策对他们的纳税投资的管理与回报有何影响等等。政府管理透明是指政府管理体系的透明即政府执行的公开。在介绍政府透明度的基本概念后,通过论述民主代议制、知情权理论、会话理论和治理理论,奠定文章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我国政府透明度概述。整理我国政府在提高透明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透明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国政府在提高透明度方面做出了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各种问题:第一,政务公开实施力度不够。包括公开内容不完整、公开的内容不真实、公开时间不及时、公开方式单一以及目前的公开只是单方面的公开。第二,信息渠道不畅。政府信息是通过所谓的红头文件和多得不计其数的内部文件传达的,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流弊极为盛行。第三,公众参与不够。我国是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还相当落后,客观上妨碍了人民大众有效地参与政治。除了经济条件的限制,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也抑制了人们的主体意识。 第三部分:提出提高我国政府透明度的对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要转变政府公务员和普通公民的观念,提高认识。公务员要树立服务行政的观念,也要树立政务公开是政府义务的观念。转变公众的思想观念必须根除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同时还必须提高公民政治素质,这要求努力增强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意识。 第二方面,制定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2007年4月24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并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在《条例》实施到一定阶段时,我们就应考虑制定全国统一的信息公开法,继而制定一系列相配套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政府会议公开法》、《隐私权法》等真正实现我国透明政府的建立与完善。在制定相关法律时我们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当吸取美国1948年制定《行政程序法》时的教训。第二,应当注意保障公民的隐私权。第三,在立法时,应当注意信息的时效性,明确规定公开的期限。第四,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政府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在我国已经起步,因而我国在立法上就应当有一定的前瞻性。第五,立法时应考虑到获得信息的费用问题。第六,制定法律时,一是要遵循权利本位的原则,使更多的公民权利进入法律的肯定和保护。 第三方面,建立完善的公众听证制度。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有以各种形式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听证会制度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外补充听取意见的制度,是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第一,扩大听证范围,采取多种听证形式,如概括式、列举式与例外相结合的方式。第二,完善听证代表的遴选机制。应在立法中对听证代表人数额的确定、名额的分配、遴选标准、遴选方式、最终确认等做出明确规定。第三,严格听证主持人的身份。要确保主持人的中立性,避免听证的公正性难以实现。 第四方面,普及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透明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的深思。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必须理顺“电子”与“政务”的关系,要突出“政务”这个重点。第二,建立健全各级部门的工作和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第三,加强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库建设,严格执行数据库建设的制度,统一规定政府各部门数据库建设标准。 第五方面,建立完善的公众监督制度。首先,完善社会组织的监督。对社会组织要降低门槛,积极培育,同时进行体制改革,优化管理。其次,完善公民的监督。通过建立网络机制实现多元参与,在实现公民参与政策过程中应依照一定的规则,运用各种政策工具,采取弹性、灵活、多样的集体行动,建立一种从上到下合理的网络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公民精神,政府应该在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与水平,不断强化教育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在现实条件下实现公民的政策参与。同时还要增强政府与公民的信用合作。再次,完善新闻媒体的监督。建立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为公众创造良好的舆论空间和氛围、实行舆论监督的反馈机制。 没有透明,就没有公平可言;没有透明,就容易滋生腐败。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把黑箱操作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就不易产生腐败。政府必须努力提高透明度,让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才有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才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振坤;现代化国际经验述评[J];江汉论坛;2003年04期

2 李尚德;论俄罗斯中间道路的资本主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王维奎;小议公民社会公权力规范化[J];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02期

4 刘序盾;公共权力、市民意识与公民社会——由三个典型拆迁案例说开去[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6期

5 魏万宏;;入世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J];创新科技;2004年04期

6 刘华安;公民社会的内涵及宁波构建的现实资源依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张宏树,刘毅;媒介素养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红亮;论非政府组织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刘良;;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初探[J];理论观察;2005年05期

10 杨萌;孙涵;;积极推进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宏强;;政府社会管理的前提及面临的问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赵学升;羊震;;走近和谐: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多维性建构——以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制衡与互动为视角[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4 苗海强;曹海涛;;公民社会与中国农村[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洪瑾;;公共危机中的公民知情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秋菊;;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龙静云;;民间组织在现代公民社会中的道德整合功能[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王宏斌;;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明伟;;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谢均才;;公民社会与政府,相生相克:香港推广公民教育的经验[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永州市冷水滩区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吕华军;关注、培育公民社会[N];湖南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周俭;红枫现象: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缩影[N];中国妇女报;2008年

3 谢海定;公民社会与社团组织的繁荣[N];工人日报;2002年

4 张丽霞;公民社会中的星星之火[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俞可平;正确对待民间组织[N];北京日报;2006年

6 西铁城;“透明的口袋”,才能容放更多慈善的心[N];光明日报;2009年

7 高志民;增强公益慈善组织“造血”功能[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张志;民主社会的公民理应拥有常识[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9 记者 李斌 顾瑞珍;“公民社会”“小政府”[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邓聿文;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喜梅;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李海新;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尹保红;政府信任危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王法硕;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乃圣;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冯粤;公民信息权利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伍洪杏;行政问责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勇;公民社会与新闻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万红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丽娉;当代中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魏万宏;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5 张萌;欧盟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及其影响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6 韩东旭;国民幸福的政治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马晓燕;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艳;中国公民能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石磊;公民社会的组织化与中国的宪政发展[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陈峗;试论“民生新闻”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1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741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9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