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流动儿童权利保护体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432.5
【图文】:
为无锡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且融入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流动儿童在无锡也呈逐年增长之势,从2001年的6万上升到目前的16.7万(见图1.1)。虽然无锡有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并因此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但是,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2002年1月在无锡开展的调研表明,流动人口家庭正在取代原来的城市贫困家庭成为新的城市贫民,尤其是流动儿童在保健、就学、自身保护、情感与心理方面都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基本完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儿童保护政策基本实施方式以户籍为基础,以所在地基层政府为责任主体。儿童出生后在当地进行户籍登记,儿童的教育和卫生免疫资金部分来自地方财政拨款。这种方式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多
体制中的缺陷,政府、社会应该做什么(What)和如何做(How)有所厘清,试图对现代公共管理背景下政府创新流动儿童管理模式、正确行使保护儿童权利职能、开展利于儿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治理的框架有个初步勾画。(图1.2)
%7的流动儿童居住在宜兴市。江阴宜兴两地流动儿童数量上的较大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流动儿童的父母迁移来锡,更多的是来务工的,因为相比之下,江阴的制造业更发达,吸纳的外地劳动力更多(见图3.1)。图3.1无锡市流动儿童区域分布图资料来源:无锡市公安局,2006年8月从年龄构成看,6岁以下儿童占33%,7至12岁儿童占3%3,13至16岁儿童占34%(见图3.2),年龄分布非常均衡。由于该数据来源于公安系统,根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宇辉;;夯实基础 构建网络 健全机制 积极做好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J];中国妇运;2009年06期
2 ;实施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 为优化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创造良好条件[J];中国妇运;2011年02期
3 张明珠;;流动儿童权利保护“无锡模式”的探索[J];江南论坛;2006年02期
4 汪婵娟;;“1本书+1个球”的快乐教育法——着力培养留守流动儿童健全人格[J];武汉学刊;2009年06期
5 ;积极推进儿童服务“无差别”常州模式[J];中国妇运;2011年02期
6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7 郑富兴;;农村流动儿童道德成长的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6期
8 龙承建,田再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之策[J];教书育人;2003年21期
9 张文静;;用我心,暖你心——第二届齐鲁留守流动儿童荧屏夏令营侧记[J];祝你幸福(知心);2008年10期
10 ;中国流动人口中儿童状况抽样调查[J];中国妇运;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梨;;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红;陈纯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探索——由“政府购买学位”引发的思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冯帮;;经济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潘瑞康;;关于流动儿童入学难的探讨[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云;汪菁;;流动人口与学生学习行为——流动儿童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7 李晓艳;;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思考[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8 陈雷音;罗学荣;;长沙市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谢建华;;让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 让流动花朵拥有幸福童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吴新慧;;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家庭互动模式比较[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文彪 张霞 王平;宁夏留守流动儿童11万[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记者 黄标 通讯员 梁锦培;首次为流动儿童写歌[N];中山日报;2010年
3 陈若葵;流动儿童为何上学难[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曹丽娟 刘涛;给流动儿童一个稳定的课桌[N];中国妇女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王永钦;留守流动儿童管理亟待形成合力[N];中国妇女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申保珍;农村流动儿童新问题亟待解决[N];农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薇;三成流动儿童感觉受到歧视[N];深圳商报;2009年
8 记者 胡芳;我区10万留守流动儿童的前途令人担忧[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9 记者 樊晓燕 通讯员 沈芙萱;我省召开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论坛[N];湖北日报;2010年
10 肖雅梅;留守流动儿童的保护伞[N];吉林农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刚;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刘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D];南开大学;2009年
7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邢海燕;农民工健康状况及其卫生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祝志芬;中国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盈盈;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崔娟;广西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思霓;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过程中的归因风格与挫折应对[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广东;从生活世界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D];云南大学;2010年
5 孙倩倩;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的调查[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敏红;群体关系结构特征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城市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魏彩;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10 韩娟;“生活世界”视域下的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5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78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