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公共性的缺失及其治理

发布时间:2020-11-05 19:56
   公共性是政府与生俱来的特性,作为全社会公民权力的委托者和行使者,理应在政府服务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公民的共同意志和实现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因素在制约着公共服务公共性的实现,甚至出现公共性异化的现象。政府的公共服务没有遵循公众的意志,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这促使我们加紧对公共服务公共性问题的研究。 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性内涵的界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服务的价值观、服务目标、服务手段和服务过程五个方面来展现公共服务公共性的丰富内涵。其次,着眼于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公共性缺失的表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公共服务目标缺失、公共服务供给缺失和公共服务回应性缺失。再次,提出政府自利性的诱导、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弱化和“官僚制”体制的弊端是导致公共性缺失的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政府公共服务公共性缺失的若干对策。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D630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 政府公共性理论
    三、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一) 关于公共服务的研究
        (二) 关于公共性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政府公共服务及其公共性涵义
    一、公共服务的含义、特征和类型
        (一) 公共服务的含义
        (二) 公共服务的特征
        (三) 公共服务的类型
    二、公共性的涵义
        (一) 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
        (二)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三、对政府公共服务公共性涵义的理解
        (一) 政府公共服务对象的公众性
        (二) 政府公共服务价值观的公正性
        (三) 政府公共服务目标的公益性
        (四) 政府公共服务手段的公权性
        (五) 政府公共服务过程的公开性
第二章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公共性缺失的表现
    一、公共服务目标缺失
        (一) 地方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不一致
        (二) 职能部门利益与公共利益不协调
        (三) 公务员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不相符
    二、公共服务供给缺失
        (一) 服务范围失衡
        (二) 服务效率不高
        (三) 服务质量欠优
        (四) 服务内容缺位
    三、公共服务回应机制缺失
        (一) 公共服务评估机制有待调整
        (二) 公共服务责任机制有待健全
        (三) 公共服务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第三章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公共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自利性的诱导
        (一) "官本位"文化的存滞
        (二) 权力制衡机制的低效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弱化
        (一) 政府职能转变未到位
        (二)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三、"官僚制"体制的弊端
第四章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公共性缺失的治理对策
    一、抑制政府自利性
        (一) 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
        (二) 倡导服务型行政文化,塑造行政人格
    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一) 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明确政府职能
        (二) 建立政府公共服务战略规划
        (三)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增强政府回应性
        (一)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评估机制
        (二)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机制
        (三) 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
    四、构建公共治理格局
        (一) 建构现代公共精神
        (二) 完善公民参与机制
        (三) 培育公民社会成长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续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张顶浩;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师铭;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单琦;我国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问题论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2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872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1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