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5 20:16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资源,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不能缺少土地资源的基础保障作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致使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存在上限。随着呼伦贝尔市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口城镇化率和工业化比率逐年增加,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矿业、旅游业等支柱性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需求越来越大,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急剧升高,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因此为保障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值,通过对评价体系内各子系统和各项指标评价值的研究,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变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参阅大量国内和国外关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对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拟定本文研究评价的技术路线,采用文献研究法、极差标准化法、层次分析法(AHP)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位理论等基础理论,同时结合呼伦贝尔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和特点,构建了一套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和分析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评价体系。该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包含三个评...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呼伦Fig4.1Sta伦贝尔市土地atusoflandu地利用现状比useinHulunB比例Buir
图 4.2 生态环境承载子系统中评价指标评价值变化情况Fig4.2 Changes in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subs.2 可知,生态环境承载子系统中选取的所有评价指标评价值都在不断变,符合动态变化的原则。其中:评价值逐年升高的评价指标有 C1(森地面积)和 C4(土地开发强度);评价值逐年降低的评价指标是 C2(社会承载子系统中的评价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图 4.2 生态环境承载子系统中评价指标评价值变化情况Fig4.2 Changes in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subsyste图 4.2 可知,生态环境承载子系统中选取的所有评价指标评价值都在不断变化不同,符合动态变化的原则。其中:评价值逐年升高的评价指标有 C1(森林覆均耕地面积)和 C4(土地开发强度);评价值逐年降低的评价指标是 C2(草原2)社会承载子系统中的评价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修复引领滹沱河沿线城市创新发展[J]. 穆立雷,栾丽波,王虹璎. 山西建筑. 2019(04)
[2]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与土地承载力评价[J]. 袁国华,郑娟尔,周伟. 资源与产业. 2016(06)
[3]基于环境承载力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北海市为例[J]. 薛英岚,吴昊,吴舜泽,吴悦颖,曾维华. 环境保护科学. 2016(01)
[4]湖北省粮食生产及其影响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J]. 杨倩,李山勇,孙铖,邱丽娟,林爱文.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5)
[5]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J]. 王长建,杜宏茹,张小雷,汪菲,张利,李雪梅. 生态学报. 2015(09)
[6]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路径探析[J]. 李伟地,王冬艳. 人民论坛. 2013(14)
[7]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虞晓芬,丁赏. 中国房地产. 2012(12)
[8]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唐凯,唐承丽,赵婷婷,何娇,聂笃聪.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01)
[9]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 姜秋香,付强,王子龙. 农业工程学报. 2011(11)
[10]黑龙江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研究[J]. 陈珏,雷国平,王元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S1)
博士论文
[1]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 李新刚.天津大学 2014
[2]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郭艳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3]新疆土地承载力问题研究[D]. 王霞.新疆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 杨帆.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2]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估[D]. 程雅萌.河北经贸大学 2016
[3]池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评价分析[D]. 谢冲.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中原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 王倩.河南大学 2009
[5]老河口市土地承载力研究[D]. 倪琳.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20033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呼伦Fig4.1Sta伦贝尔市土地atusoflandu地利用现状比useinHulunB比例Buir
图 4.2 生态环境承载子系统中评价指标评价值变化情况Fig4.2 Changes in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subs.2 可知,生态环境承载子系统中选取的所有评价指标评价值都在不断变,符合动态变化的原则。其中:评价值逐年升高的评价指标有 C1(森地面积)和 C4(土地开发强度);评价值逐年降低的评价指标是 C2(社会承载子系统中的评价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图 4.2 生态环境承载子系统中评价指标评价值变化情况Fig4.2 Changes in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subsyste图 4.2 可知,生态环境承载子系统中选取的所有评价指标评价值都在不断变化不同,符合动态变化的原则。其中:评价值逐年升高的评价指标有 C1(森林覆均耕地面积)和 C4(土地开发强度);评价值逐年降低的评价指标是 C2(草原2)社会承载子系统中的评价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修复引领滹沱河沿线城市创新发展[J]. 穆立雷,栾丽波,王虹璎. 山西建筑. 2019(04)
[2]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与土地承载力评价[J]. 袁国华,郑娟尔,周伟. 资源与产业. 2016(06)
[3]基于环境承载力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北海市为例[J]. 薛英岚,吴昊,吴舜泽,吴悦颖,曾维华. 环境保护科学. 2016(01)
[4]湖北省粮食生产及其影响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J]. 杨倩,李山勇,孙铖,邱丽娟,林爱文.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5)
[5]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J]. 王长建,杜宏茹,张小雷,汪菲,张利,李雪梅. 生态学报. 2015(09)
[6]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路径探析[J]. 李伟地,王冬艳. 人民论坛. 2013(14)
[7]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虞晓芬,丁赏. 中国房地产. 2012(12)
[8]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唐凯,唐承丽,赵婷婷,何娇,聂笃聪.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01)
[9]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 姜秋香,付强,王子龙. 农业工程学报. 2011(11)
[10]黑龙江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研究[J]. 陈珏,雷国平,王元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S1)
博士论文
[1]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 李新刚.天津大学 2014
[2]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郭艳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3]新疆土地承载力问题研究[D]. 王霞.新疆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 杨帆.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2]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估[D]. 程雅萌.河北经贸大学 2016
[3]池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评价分析[D]. 谢冲.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中原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 王倩.河南大学 2009
[5]老河口市土地承载力研究[D]. 倪琳.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20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12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