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5 12:29
陕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给当地以及全国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一项重要战略就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8年来,植被有了较快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陕北地区生态恢复的艰难性、能源开发、地方工业飞速发展、以及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机制本身的弊端,使得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持续性面临严重的障碍。随着工程的推进,如何巩固成果、完善政策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基本概念和基础支撑理论。对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的基本概念和市场机制、外部性、公共管理等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三章: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现状分析。介绍陕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状况、退耕还林(草)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教训,分析生态恢复重建的艰难性,提出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第四章: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与支撑体系构建。作为全文的核心部分,选取了合理适宜的20个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文化程度比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北地区退耕还林与农村沼气池建设的二重性分析[J]. 高海清,李世平. 经济问题探索. 2009(01)
[2]实施“一村一品” 发展特色农业[J]. 高海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3]西北退耕区农户收入水平对沼气消费的影响分析[J]. 高海清,李世平. 开发研究. 2008(05)
[4]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J]. 郗静,曹明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8)
[5]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重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 郭军权,张广军. 陕西农业科学. 2008(02)
[6]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补偿年限的实证分析[J]. 刘震,姚顺波. 林业经济问题. 2008(01)
[7]农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激励约束机制探讨[J]. 蒋宏飞. 农村经济. 2008(01)
[8]我国林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 梁建忠,文冰. 中国林业经济. 2008(01)
[9]榆林退耕还林情况调查及后续政策建言[J]. 余华青,牛昉,王健康. 陕西林业. 2007(04)
[10]层次分析法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J]. 王珠娜,史玉虎,潘磊,陈磊夫,高新涛. 湖北林业科技. 2007(03)
博士论文
[1]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 柯水发.北京林业大学 2007
[2]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 崔海兴.北京林业大学 2007
[3]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引动机制研究[D]. 程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4]退耕还林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D]. 东梅.南京农业大学 2005
[5]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持续性研究[D]. 贾卫国.南京林业大学 2005
[6]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 姜恩来.北京林业大学 2005
[7]退耕还林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D]. 李贤伟.四川农业大学 2004
[8]密云集水区公益林补偿研究[D]. 校建民.北京林业大学 2004
[9]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支撑体系研究[D]. 朱芬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10]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啸.陕西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宋富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 杨先斌.重庆大学 2007
[3]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 郗静.西北大学 2006
[4]西部农区林业生态建设激励机制研究[D]. 张海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5]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余波.四川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66074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文化程度比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北地区退耕还林与农村沼气池建设的二重性分析[J]. 高海清,李世平. 经济问题探索. 2009(01)
[2]实施“一村一品” 发展特色农业[J]. 高海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3]西北退耕区农户收入水平对沼气消费的影响分析[J]. 高海清,李世平. 开发研究. 2008(05)
[4]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J]. 郗静,曹明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8)
[5]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重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 郭军权,张广军. 陕西农业科学. 2008(02)
[6]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补偿年限的实证分析[J]. 刘震,姚顺波. 林业经济问题. 2008(01)
[7]农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激励约束机制探讨[J]. 蒋宏飞. 农村经济. 2008(01)
[8]我国林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 梁建忠,文冰. 中国林业经济. 2008(01)
[9]榆林退耕还林情况调查及后续政策建言[J]. 余华青,牛昉,王健康. 陕西林业. 2007(04)
[10]层次分析法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J]. 王珠娜,史玉虎,潘磊,陈磊夫,高新涛. 湖北林业科技. 2007(03)
博士论文
[1]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 柯水发.北京林业大学 2007
[2]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 崔海兴.北京林业大学 2007
[3]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引动机制研究[D]. 程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4]退耕还林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D]. 东梅.南京农业大学 2005
[5]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持续性研究[D]. 贾卫国.南京林业大学 2005
[6]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 姜恩来.北京林业大学 2005
[7]退耕还林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D]. 李贤伟.四川农业大学 2004
[8]密云集水区公益林补偿研究[D]. 校建民.北京林业大学 2004
[9]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支撑体系研究[D]. 朱芬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10]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啸.陕西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宋富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 杨先斌.重庆大学 2007
[3]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 郗静.西北大学 2006
[4]西部农区林业生态建设激励机制研究[D]. 张海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5]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余波.四川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66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26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