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研究 ——以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18 08:0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始终是制约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教育政策发生重大改变,这使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乏的问题有所改善。但是,当保证经费的投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以后,对资金使用效果问题的关注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文章从寻找理论工具出发,论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的适用性。重点对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回顾,对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效益进行了分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从义务教育经费筹集、分配、管理和运作等四个方面重新探讨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短缺的原因,公共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以及如何评估教育经费的效益等问题。最后,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试图通过新的管理模式的实施,从根本制度上缓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问题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的适用性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行政理论的比较
2.4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的适用性
第三章 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发展状况综述
3.2 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
3.3 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
3.4 新机制后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对问题的分析
4.1 “经济人”假定:从经费筹集上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
4.2 “激励相容约束”:从经费管理方式上降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4.3 “利益集团”:从经费分配上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
4.4 “竞争机制”:从经费运作方式上形成公共服务生产的垄断
第五章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政策性建议
5.1 建立“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提高教育管理主体的内生动力
5.2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模式提高经费使用效果
5.3 扶助弱势利益集团,实现教育投资分配的平衡
5.4 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简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 陶红.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02)
[2]重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 朱永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6(03)
[3]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 梅志罡. 行政论坛. 2006(01)
[4]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负担主体研究[J]. 王焕清. 湖湘论坛. 2006(01)
[5]费税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运行绩效与制度重构[J]. 李祥云. 教育导刊. 2006(01)
[6]透过“农村税费改革”看中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 田燕. 社科纵横. 2005(03)
[7]税费改革后创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思考[J]. 李宏英,张维红.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0)
[8]公共选择视角下中国财政制度的演进方向[J]. 吴垠.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9]城乡二元义务教育体制与乡镇负债——兼论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张秀英.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2)
[10]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J]. 汪柱旺. 金融与经济. 2004(11)
本文编号:3289179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的适用性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行政理论的比较
2.4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的适用性
第三章 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发展状况综述
3.2 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
3.3 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
3.4 新机制后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对问题的分析
4.1 “经济人”假定:从经费筹集上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
4.2 “激励相容约束”:从经费管理方式上降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4.3 “利益集团”:从经费分配上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
4.4 “竞争机制”:从经费运作方式上形成公共服务生产的垄断
第五章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政策性建议
5.1 建立“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提高教育管理主体的内生动力
5.2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模式提高经费使用效果
5.3 扶助弱势利益集团,实现教育投资分配的平衡
5.4 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简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 陶红.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02)
[2]重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 朱永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6(03)
[3]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 梅志罡. 行政论坛. 2006(01)
[4]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负担主体研究[J]. 王焕清. 湖湘论坛. 2006(01)
[5]费税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运行绩效与制度重构[J]. 李祥云. 教育导刊. 2006(01)
[6]透过“农村税费改革”看中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 田燕. 社科纵横. 2005(03)
[7]税费改革后创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思考[J]. 李宏英,张维红.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0)
[8]公共选择视角下中国财政制度的演进方向[J]. 吴垠.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9]城乡二元义务教育体制与乡镇负债——兼论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张秀英.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2)
[10]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J]. 汪柱旺. 金融与经济. 2004(11)
本文编号:3289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28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