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务员交流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0 10:05
在当前《公务员法》实施不久和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公务员交流已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政府官员交流的历史考察入手,对西方国家公务员和我国古代政府官员交流的历史沿革做了回顾,本着客观的态度做了评价。然后分析了影响我国公务员流动的四种主要因素和交流过程中体现的三大特点。在搜集了大量资料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公务员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机制、个体、环境、法律、人才配置等方面分析了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最后一章对构建我国公务员科学、规范、法制化的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对策研讨,大胆地提出了建设四个方面的工程即健全公务员交流的管理机制;提供公务员交流的法律保障,打造公务员交流的优良环境;完善公务员交流的具体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政府官员交流的历史考察
2.1 西方国家公务员交流的历史回顾
2.2 我国政府官员交流的历史沿革
第3章 影响我国公务员交流的因素及交流的特征
3.1 影响公务员交流的因素
3.1.1 公务员自身需要与组织需要
3.1.2 保障机制和福利待遇
3.1.3 性别、年龄、职业、学历、职称等
3.1.4 权力的生命周期
3.2 我国公务员交流的基本特征
3.2.1 公务员流动的主体特征
3.2.2 公务员流动的模式特征
3.2.3 公务员交流的规律性特征
3.3 我国公务员交流的现实意义
3.3.1 实行公务员交流是培养选拔公务员的迫切要求
3.3.2 实行公务员交流是提高公务员能力的有效途径
3.3.3 实行公务员交流是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
3.3.4 实行公务员交流是加强廉政建设的有力保证
3.3.5 实行公务员交流是实施《公务员法》的重要环节
第4章 我国公务员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我国公务员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公务员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类型
4.1.2 公务员交流存在的负面效应
4.2 我国公务员交流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务员流动机制
4.2.2 公务员自身认识与定位的错误
4.2.3 不同地区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差异
4.2.4 交流双方人才配置上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4.2.5 公务员交流管理监督体制的无序与不力
第5章 完善我国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对策研究
5.1 健全公务员交流的管理机制
5.2 提供我国公务员交流的法律保障
5.2.1 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完善
5.2.2 现阶段公务员交流领域立法的重点
5.2.3 现阶段立法的操作办法
5.3 优化我国公务员交流的环境
5.3.1 优化公务员交流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5.3.2 交流环境的基本内容
5.3.3 优化公务员交流环境的具体操作办法
5.4 完善我国公务员交流的配套措施
5.4.1 增强三种意识,把握公务员交流的正确导向
5.4.2 做好三个坚持,掌握公务员交流的正确原则
5.4.3 突出三个重点,扩大公务员交流的范围渠道
5.4.4 抓住三个特点,提高公务员交流的实效
5.4.5 大胆创新,在我国尝试推行政府雇员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才流动变化的随机模型[J]. 刘兆君. 统计与决策. 2006(19)
[2]基于无界职业生涯的人才成长与人才流动[J]. 朱苏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6(09)
[3]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及其制度设计探析[J]. 高国舫. 长白学刊. 2006(05)
[4]人才流动的成本收益函数分析[J]. 郭力立,胡若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09)
[5]浅谈以交流制度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J]. 姚震. 企业家天地. 2006(08)
[6]论人才流动法律体系的概念与构成要素[J]. 张晓飞. 宁夏社会科学. 2006(03)
[7]区域创新人才流动的进化博弈分析[J]. 王锐兰,顾建强,刘思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05)
[8]人才逆向流动及其原因初探[J]. 吴凤菊. 人才开发. 2006(04)
[9]公共管理视角下对“公务员热”现象的剖析[J]. 宋慧杰.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高校人才流动过程中的非理性问题研究[J]. 生云龙,刘婉华. 中国高教研究. 2006(02)
本文编号:3311206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政府官员交流的历史考察
2.1 西方国家公务员交流的历史回顾
2.2 我国政府官员交流的历史沿革
第3章 影响我国公务员交流的因素及交流的特征
3.1 影响公务员交流的因素
3.1.1 公务员自身需要与组织需要
3.1.2 保障机制和福利待遇
3.1.3 性别、年龄、职业、学历、职称等
3.1.4 权力的生命周期
3.2 我国公务员交流的基本特征
3.2.1 公务员流动的主体特征
3.2.2 公务员流动的模式特征
3.2.3 公务员交流的规律性特征
3.3 我国公务员交流的现实意义
3.3.1 实行公务员交流是培养选拔公务员的迫切要求
3.3.2 实行公务员交流是提高公务员能力的有效途径
3.3.3 实行公务员交流是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
3.3.4 实行公务员交流是加强廉政建设的有力保证
3.3.5 实行公务员交流是实施《公务员法》的重要环节
第4章 我国公务员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我国公务员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公务员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类型
4.1.2 公务员交流存在的负面效应
4.2 我国公务员交流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务员流动机制
4.2.2 公务员自身认识与定位的错误
4.2.3 不同地区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差异
4.2.4 交流双方人才配置上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4.2.5 公务员交流管理监督体制的无序与不力
第5章 完善我国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对策研究
5.1 健全公务员交流的管理机制
5.2 提供我国公务员交流的法律保障
5.2.1 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完善
5.2.2 现阶段公务员交流领域立法的重点
5.2.3 现阶段立法的操作办法
5.3 优化我国公务员交流的环境
5.3.1 优化公务员交流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5.3.2 交流环境的基本内容
5.3.3 优化公务员交流环境的具体操作办法
5.4 完善我国公务员交流的配套措施
5.4.1 增强三种意识,把握公务员交流的正确导向
5.4.2 做好三个坚持,掌握公务员交流的正确原则
5.4.3 突出三个重点,扩大公务员交流的范围渠道
5.4.4 抓住三个特点,提高公务员交流的实效
5.4.5 大胆创新,在我国尝试推行政府雇员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才流动变化的随机模型[J]. 刘兆君. 统计与决策. 2006(19)
[2]基于无界职业生涯的人才成长与人才流动[J]. 朱苏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6(09)
[3]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及其制度设计探析[J]. 高国舫. 长白学刊. 2006(05)
[4]人才流动的成本收益函数分析[J]. 郭力立,胡若歆.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09)
[5]浅谈以交流制度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J]. 姚震. 企业家天地. 2006(08)
[6]论人才流动法律体系的概念与构成要素[J]. 张晓飞. 宁夏社会科学. 2006(03)
[7]区域创新人才流动的进化博弈分析[J]. 王锐兰,顾建强,刘思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05)
[8]人才逆向流动及其原因初探[J]. 吴凤菊. 人才开发. 2006(04)
[9]公共管理视角下对“公务员热”现象的剖析[J]. 宋慧杰.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高校人才流动过程中的非理性问题研究[J]. 生云龙,刘婉华. 中国高教研究. 2006(02)
本文编号:3311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31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