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往视角下小学公民教育活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共交往视角下小学公民教育活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民教育早已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公民教育正处于不断改进发展的阶段,但公民公共性缺失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且小学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在小学开展公民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公共交往是在共同体内,个体与个体以平等的身份,在公共伦理的指导下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参与公共事务的相互作用过程。学校公民教育活动依托于公共交往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公共交往也需将公民教育这个实践活动当做载体,因此,公共交往是审视公民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的一个窗口。本研究以公共交往的视角出发,进行关于公民教育活动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再选择常州市H小学作为调研对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针对该小学公民教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所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系列的对策。关于从公共交往视角研究小学公民教育活动的必要性,本文从学生公共品质的培养、学校公民教育活动的开展、公共领域三者关系进行论证。首先,公共品质是公民教育的目标,因为“成人”和社会良序要求培养学生的公共品质,以及学生的公共品质要依靠公民教育来培养;其次,公共品质在公共交往中形成,因为公共交往是一种开拓公共领域的实践,公共品质在开拓公共领域的实践中生成。第三,学校公民教育活动是学生公共交往的平台,因为培养公共品质要求学校公民教育具备公共交往的特性,而且学校公民教育应具备的公共交往特性是一种准公共性。作者选取H小学为例详细描述了公民教育的几种类型并进行成效分析,本文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呈现了四种公民教育活动,分别为培养爱国品质的公民教育活动、养成公共品德的公民教育活动、培养公共管理能力的公民教育活动、培养民主参与能力的公民教育活动。并透过公共交往分析以上四种公民教育活动为例的公民教育效果,分别从公民教育活动强化了小学生共同体意识、强化了小学生公民道德、提高了小学生提高公共管理能力、提高了小学生合作能力、提高了小学生民主参与意识这五个方面分析成效。在肯定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作者从公共交往的角度指出了公民教育活动存在交往主体不平等、交往形式异化的问题,具体为有凸显教师权威的师生关系、张扬功利性的生生关系、漠视学生主体性的师生交往、互为工具性的师生交往,并分别从传统文化凸显教师权威、制度认定强化教师权威、以及虚假的集体主义对学生权益的无视和市场经济使师生成为市场的主体这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创设以公共交往为形式的公民教育活动、创设民主的公共生活来改善小学公民教育活动开展的建议。并对本次研究做出总结和反思,指明本研究还存在收集的材料不够全面、挖掘不够深入、以及诸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关键词】:公民教育 公共交往 公共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0
- 一、选题缘由9-10
- (一) 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公民教育9
- (二) 公民教育应从小学阶段开始9
- (三) 小学公民教育活动应在公共交往的过程中开展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一) 有助于丰富学校公民教育理论10
- (二) 有助于完善学校公民教育实践10-11
- 三、研究综述11-16
- (一) 关于公民教育的研究11-13
- (二) 关于公共交往的研究13-15
- (三) 小结15-16
- 四、核心概念界定16-18
- (一) 公共交往16-17
- (二) 公民教育17-18
- (三) 公民教育活动18
- 五、研究方法及过程18-20
- (一) 文献法18
- (二) 观察法18
- (三) 访谈法18-20
- 第2章 从公共交往视角研究小学公民教育活动的必然性20-25
- 一、公共品质是公民教育的目标20-21
- (一) “成人”和社会良序要求培养学生的公共品质20
- (二) 学生的公共品质要依靠公民教育来培养20-21
- 二、公共品质在公共交往中形成21-23
- (一) 公共交往是一种开拓公共领域的实践21-22
- (二) 公共品质在开拓公共领域的实践中生成22-23
- 三、学校公民教育活动是学生公共交往的平台23-25
- (一) 培养公共品质要求学校公民教育具备公共交往的特性23
- (二) 学校公民教育应具备的公共交往特性是一种准公共性23-25
- 第3章 小学公民教育活动的类型及其效果分析25-35
- 一、培养爱国品质的公民教育活动25-27
- (一) 培养爱国品质的公民教育活动表现25-26
- (二) 公民教育活动强化了小学生共同体意识26-27
- 二、养成公共品德的公民教育活动27-29
- (一) 养成公共品德的公民教育活动表现27-28
- (二) 公民教育活动提升了小学生公民道德28-29
- 三、培养公共管理能力的公民教育活动29-32
- (一) 培养公共管理能力的公民教育活动表现29-31
- (二) 公民教育活动提高了小学生公共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31-32
- 四、培养民主参与能力的公民教育活动32-35
- (一) 培养民主参与能力的公民教育活动表现32-34
- (二) 公民教育活动提高了小学生民主参与意识34-35
- 第4章 公共交往视角下小学公民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35-43
- 一、公民教育活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35-39
- (一) 交往主体不平等35-38
- (二) 交往形式异化38-39
- 二、公民教育活动中问题原因分析39-43
- (一) 交往主体不平等原因分析39-41
- (二) 交往形式异化原因分析41-43
- 第5章 公共交往视角下小学公民教育活动的策略选择43-48
- 一、创设以公共交往为形式的公民教育活动43-45
- (一) 以社会服务为形式的公共交往活动43
- (二) 以文体活动为形式的公共交往活动43-44
- (三)以社团活动为形式的公共交往活动44-45
- 二、创设民主的公共生活45-48
- (一) 形成民主的管理制度45-46
- (二) 建立公共话语体系46-48
- 结束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52-53
- 后记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少良,彭庆红;大学生 公民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求索;2001年04期
2 周松华;对学生要进行公民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2年02期
3 叶长茂,谢舒潇;网络时代下的公民教育与环境建设[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洪明,许明;国际视野中公民教育的内涵与成因[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付轶男;俄罗斯公民教育概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6 朱琳;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7 李慎之;公民教育之必要[J];教师之友;2003年06期
8 赵明玉;法国公民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10 何晓芳;澳大利亚公民教育概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刚;;国际视野中的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2 单文经;;澳门公民教育简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撷影(2006年6月·香港)[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香灼玑;;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开幕词[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雄;;公民教育:新的起点与探索——2005年中国内地公民教育现状概述[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蓝维;;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素分析[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谢文;;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教育是中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达仕;;纵论公民教育的基本取向[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彭敬慈;;推动公民教育,从何人手?[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谢均才;;公民社会与政府,相生相克:香港推广公民教育的经验[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公民教育推进成效显著[N];人民政协报;2005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杨启华;转型期公民教育问题引发专家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周敦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民教育[N];湖北日报;2008年
4 皓夫;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介绍[N];江苏教育报;2009年
5 鲁军 杨雅彬 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建立公民教育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李瑞兰;应该大力倡行公民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1年
7 杨云香;公民教育要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N];人民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石影;用公民教育成就素质教育[N];遵义日报;2011年
9 李友唐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美国的“公民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大学教师 齐问;严管须运行于公民教育的环境中[N];东莞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振旗;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志萍;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视域中的积极公民身份培育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苏守波;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付轶男;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8 崔贞姬;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教育[D];吉林大学;2007年
9 赵明玉;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敖洁;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海霞;2007年英国公民教育改革及其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艳芳;网络时代的公民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3 潘莉;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践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仲柳靖;我国现阶段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扬州大学;2008年
5 张鹏燕;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演进透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吕宏倩;澳大利亚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利运;英国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于永梅;全球化视域下的公民教育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9 杨倩;美国公民教育理论(2000-2010)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10 岳书杰;澳大利亚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公共交往视角下小学公民教育活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429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