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分影像的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功能格局的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高分影像的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功能格局的影响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交通 建设用地 功能格局 高分影像 从化区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转变空间增长方式,对道路交通规划利用也提出了新要求。研究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功能的影响特征,有利于科学认识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利用的导向作用,促进道路交通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增长,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能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又有助于高分影像的应用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ENVI、ArcGIS平台,以“高分一号”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城市规划边界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长度-半径分维、景观破碎度、威弗组合指数等模型方法,以从化中心城区规划区为实证区域,揭示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功能格局的影响特征。首先,在对高分影像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建设用地和道路,并转为矢量数据;其次,将研究区公路和城市道路转换为统一的道路分类体系,并划分建设用地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测算道路分形特征和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度,分析道路对建设用地功能宏观布局的影响特征;第三,在确定各等级道路的相对独立影响范围基础上,测算各级道路不同缓冲区内建设用地的威弗组合指数,揭示不同等级道路作用下建设用地功能组合结构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特征;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优化城镇道路交通发展与建设用地利用的针对性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道路网络分形特征较明显,高、低等级道路的分形特征相似,中等级道路则相反,总体上道路密度和完善度较低。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化与二、三、四级道路高度相关,而受一级道路的影响较小,破碎度由城区向外呈“降-升-降”趋势,反映道路网络对建设用地的聚集、分割效应逐渐减弱。建设用地功能宏观布局呈圈层分布特征,居住、商服用地集中连片分布于核心圈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公用设施用地主要镶嵌分布于中间圈层,工业和村镇建设用地分布在外围圈层,其中村镇建设用地位于最外层,空间表现为环状分散分布;同时,由于研究区经济并不发达、道路尚不完善特点,部分工业、村镇建设用地分布在中间圈层,部分居住用地镶嵌在工业区。(2)不同等级道路的相对独立影响范围及其对建设用地功能的吸引存在差异。综合道路最大服务范围、一至四级道路相对独立影响范围为600、500、500、400、200m。建设用地的主要功能类型与道路距离整体上成反比,不同等级道路两侧的用地功能类型数量距城市中心越近呈增加和减少两种特征,道路聚合使建设用地功能更加多元化,综合道路周围以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村镇建设三种功能混合的建设用地为主,一、四级道路以居住、村镇建设两种功能混合为主,二、三级道路以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两种功能混合为主,综合看道路对居住用地的吸引力最大。此外,建设用地功能结构由从城市外围向城市中心的空间转换而趋于单调化。(3)目前研究区道路交通发展与建设用地利用存在规模性和结构性问题,亟待通过“加强规划统筹,促进道路与建设用地协调增长;强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层级交通体系;加强国产高分影像应用,动态监测道路与建设用地发展”等措施优化发展。(4)与传统遥感影像相比,利用高分影像能够提取部分城市次干路、乡道等宽度较小的道路等,并有利于建设用地功能判读,提高道路和建设用地提取效率,弥补传统遥感数据源不足。
【关键词】:道路交通 建设用地 功能格局 高分影像 从化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237;P208;TU984.11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18
- 1.2.1 高分影像与地物信息提取14-16
- 1.2.2 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利用的影响16-17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17-18
- 1.3 主要研究内容18-19
- 1.3.1 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宏观布局的影响18
- 1.3.2 不同等级道路对建设用地功能结构的作用特征18-19
- 1.3.3 基于道路规划的建设用地利用优化建议19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9-22
- 1.4.1 研究方法19-20
- 1.4.2 技术路线20-22
- 2 相关概述22-27
- 2.1 概念界定22-23
- 2.1.1 道路加权密度22
- 2.1.2 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化22
- 2.1.3 建设用地功能格局22-23
- 2.1.4 中心城区规划区23
- 2.2 相关理论基础23-27
- 2.2.1 区位理论23-24
- 2.2.2 地租地价理论24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24-25
- 2.2.4 博弈论25-26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26-27
- 3 研究区概况27-31
- 3.1 自然地理条件27
- 3.2 社会经济条件27-28
- 3.3 道路交通发展28-29
- 3.4 建设用地利用29
- 3.5 中心城区规划区29-31
- 4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31-39
- 4.1 数据来源31-32
- 4.2 数据预处理32-39
- 4.2.1 工作底图制作32-35
- 4.2.2 道路与建设用地提取35-39
- 5 道路网络对建设用地宏观布局的影响39-50
- 5.1 道路体系转换与用地功能划分39-41
- 5.2 道路交通发展水平41-45
- 5.2.1 道路网络特征指数选取41-42
- 5.2.2 道路交通基本情况42-43
- 5.2.3 道路网络特征43-45
- 5.3 建设用地景观特征与宏观布局45-49
- 5.3.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45
- 5.3.2 建设用地基本情况45-46
- 5.3.3 用地景观特征与宏观布局46-49
- 5.4 小结49-50
- 6 不同等级道路对建设用地功能结构的影响50-62
- 6.1 道路交通的空间服务范围50-52
- 6.2 不同等级道路两侧的建设用地功能结构52-60
- 6.2.1 组合结构指数选取52-53
- 6.2.2 道路两侧用地功能结构分析53-60
- 6.3 小结60-62
- 7 基于道路规划的建设用地利用优化建议62-64
- 7.1 主要存在问题62
- 7.2 相关优化建议62-64
- 7.2.1 加强统筹规划,促进道路与建设用地协调增长62-63
- 7.2.2 强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层级交通体系63
- 7.2.3 加强国产高分影像应用,动态监测道路与建设用地发展63-64
- 8 结论与讨论64-67
- 8.1 研究结论64-65
- 8.2 相关讨论65-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1
- 附录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鹏;阮仁宗;王玉强;陶婷;;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的城镇道路自动提取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年01期
2 樊舒迪;胡月明;刘振华;;一种新的面向对象城市建筑物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3 刘顺喜;戴建旺;尤淑撑;王忠武;;基于GF-1卫星WFV数据的全国建设用地自动监测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5年17期
4 张采芳;田岩;郑毓勇;;基于最优尺度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提取[J];测绘通报;2015年01期
5 丁一;王红梅;沈明;王海云;刘光盛;程迎轩;卢阳禄;;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的优选研究[J];城市规划;2014年05期
6 余洁;余峰;张晶;刘振宇;;结合区域生长与道路基元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提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年07期
7 黎燕琼;张海鸥;龚固堂;陈俊华;慕长龙;李谨宵;童伟平;牛牧;;成都市生态安全格局对林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J];四川林业科技;2013年03期
8 徐阳;苏兵;;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J];商业时代;2012年33期
9 姜仁荣;;城市土地二次开发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2012年11期
10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650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65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