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9:23
本文关键词: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的比较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同时,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公众个体的力量越发凸显,公共治理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信息化变革的浪潮推动下,地方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的层出不穷的实践让我们不禁思考两者背后的动力来源及逻辑。此外,虽然学术界关于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将两者进行比较的研究较为缺乏。而且,地方政府创新实践存在持续时间有限和有些领域地方政府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创新动力理论及模型,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对地方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背后的真正动力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者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背后的逻辑,从而希望为地方政府创新提供启示。首先,对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总结提炼出地方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各自包含的动力因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创新动力的理论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从环境、组织和个体三个比较视角,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出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比较的分析框架,具体包含7个维度:市场和公共需求、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支持、创新目标、组织间的竞争、创新的制度文化及领导的创新意愿和能力。其次,根据上述的分析框架,从环境、组织和个体三个视角分别阐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的共性及其背后的逻辑。其中,环境视角下的共性和逻辑主要探究市场和公共需求,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三大类型的动力因素对于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及背后的原因;组织视角下的共性和逻辑主要阐明了创新目标、组织间的竞争、创新的制度文化三大动力因素对于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的作用及背后的逻辑。个体视角下的共性和逻辑主要研究政府和企业领导的创新意愿和能力在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中的启动作用及原因。再次,同样基于环境、组织和个体三个视角,从需求、技术、政策、目标、竞争、制度和领导7个维度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的差异进行比较并且分析背后的逻辑。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求类型的不同,技术进步作用方式和作用领域的差异,政策形式和作用性质的不同,创新目标不同,竞争的目的、主体、领域和方式的差异,创新激励制度类型、创新文化的强弱、激励形式的不同,领导创新动机和创新精神的不同。最后,基于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结合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的比较分析结论,提出对于地方政府创新的启示,包括7个方面:一是平衡市场需求和公民需求的关系;二是利用信息及时再造地方政府的管理服务流程;三是健全地方政府创新的政策安排;四是坚持以公共利益为创新的根本目标;五是改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六是完善激励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体系;七是增强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地方政府创新 企业创新 动力 共性 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1 绪论14-20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4-16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16-18
- 1.2.1 研究思路16-17
- 1.2.2 研究内容17
- 1.2.3 研究方法17-18
- 1.3 创新点与难点18-20
- 1.3.1 创新点18-19
- 1.3.2 难点19-20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20-29
- 2.1 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研究20-24
- 2.2 企业创新动力的研究24-27
- 2.3 政府和企业的比较研究27-28
- 2.4 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评价28-29
- 3 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比较的分析框架29-37
- 3.1 框架提出的理论基础29-35
- 3.1.1 创新动力理论及模式29-31
- 3.1.2 新公共管理理论31-33
- 3.1.3 新公共服务理论33-35
- 3.2 创新动力比较的分析框架35-37
- 4 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的共性及逻辑37-47
- 4.1 环境视角下的共性及逻辑37-41
- 4.1.1 需求型动力及其逻辑37-38
- 4.1.2 技术型动力及其逻辑38-39
- 4.1.3 政策型动力及其逻辑39-41
- 4.2 组织视角下的共性及逻辑41-44
- 4.2.1 目标型动力及其逻辑41-42
- 4.2.2 竞争型动力及其逻辑42-43
- 4.2.3 制度型动力及其逻辑43-44
- 4.3 个体视角下的共性及逻辑44-46
- 4.3.1 领导型动力及其逻辑44-46
- 4.4 小结46-47
- 5 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动力的差异及逻辑47-61
- 5.1 环境视角下的差异及逻辑47-53
- 5.1.1 需求类型的差异及其逻辑47-49
- 5.1.2 技术作用的差异及其逻辑49-51
- 5.1.3 政策作用的差异及其逻辑51-53
- 5.2 组织视角下的差异及逻辑53-58
- 5.2.1 目标的差异及其逻辑53-54
- 5.2.2 竞争的差异及其逻辑54-57
- 5.2.3 制度作用的差异及其逻辑57-58
- 5.3 个体视角下的差异及逻辑58-60
- 5.3.1 领导的差异及其逻辑58-60
- 5.4 小结60-61
- 6 对地方政府创新的启示61-67
- 6.1 平衡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关系61-62
- 6.2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地方政府流程62
- 6.3 健全地方政府创新的政策安排62-63
- 6.4 坚持以公共利益为创新的根本目标63-64
- 6.5 改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和模式64-65
- 6.6 完善激励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体系65-66
- 6.7 增强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创新精神66-67
- 参考文献67-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秀洁;;2010年我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并购情况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1年05期
2 邓碧会;熊娇;应佳;;政府部门与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差异性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震宇;中国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要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00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90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