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培养会展人才的新模式
本文关键词:双向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培养会展人才的新模式
【摘要】: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特别是在当前教育部提出众多地方院校将实施应用型改革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有许多类型,但其中有些类型并不完全适合高校会展人才的培养需求,而研发和交流合作平台中的建立"产学研双向实践教学基地"这种模式对应用型会展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也更容易实现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各自不同的目标。这一独特的双向实践基地模式通过其自身的学生导向机制、师资优化机制和持续创新机制,对高校的会展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
【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SM201011417008) 北京学研究基地项目(BJXJD-KT2011-B02)
【分类号】:F713.83-4;G642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产学研结合一直受到许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日本和美国曾一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就开始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途径,鼓励产业界和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对技术开发与创新等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上世纪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蓝英;董颖;石磊;;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商业研究;2013年05期
2 石火学;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3 赵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4 张永安;张盟;;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建新;叶明芷;张冰峰;;信息工程监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尹作为;Adams John;Maktoba Omar;;珠宝方向MBA教育探讨[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9年03期
3 陈然;宫伟;;浅析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J];才智;2011年11期
4 余蕾;;基于群落生态学理论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5 陈万培;胡学龙;刘时;;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年05期
6 管啸天;董彩玉;程景萌;霍江涛;常萌;;关于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潘维贤,徐初友;特点·主体·机制——高校勘察设计企业产学研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8 唐纪良;;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农林教育区域化的新趋势[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04期
9 卿中全;韩奇生;;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雷伟伟;袁占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庆辉;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段晶晶;基于企业合作绩效的产学研合作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王华峰;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朱天天;我国高校技术资源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黄寰;论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四川大学;2006年
6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陈凤娣;论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叶伟巍;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张伟;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行为与微观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红豆;美国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骞;校企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常甲辉;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长三角985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彭爱冰;浙江省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郁嘉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杏;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及策略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7 廖郑敏;产学研合作促进高师化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顾兴燕;基于能力异质性的产学研合作伙伴选择[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胡大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申博;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贤平;李廉水;;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9年08期
2 郭蜀燕,郭川燕,梁奎;四川产学研合作多元模式构建思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1期
3 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年02期
4 由长延,陈灵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回顾·特色[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年05期
5 毕雪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8期
6 唐孝云;李业川;杨帆;温勇斌;;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5期
7 邓颖翔;朱桂龙;;产学研合作绩效的测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1期
8 谢园园;梅姝娥;仲伟俊;;产学研合作行为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3期
9 谢开勇,赵邦友,张礼达,王晓章;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J];科学学研究;2002年04期
10 王晓云;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J];理论界;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欣;;辽宁会展人才的需求分析与开发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会展人才前景光明[J];中国禽业导刊;2001年19期
3 钟振;;会展人才:打响实务“演练战”[J];当代广西;2004年12期
4 张杨莉;加快会展人才培养 适应会展经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02期
5 李黄珍;会展人才:痛并快乐着的城市经济拉力器——访北京国际会展协会副会长储祥银[J];职业;2005年01期
6 杨磊;徐若恃;;论会展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J];法制与经济;2006年02期
7 严新;;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6期
8 刘蔚;;论创业型和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9 黄露;江波;;广西高校区域性会展人才培养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10 司晓辉;;关于高校会展人才教育的探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质量会展需要高水平会展人才[N];青岛日报;2005年
2 ;会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N];中国人事报;2006年
3 张晓娟;如何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N];青岛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鼎文;会展人才培养过热背后的冷思考[N];中国贸易报;2010年
5 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 刘海莹 主持 姜子谦;我国会展人才严重不足[N];北京商报;2013年
6 北京商报记者 姜子谦 实习记者 韩金萍;高校升级会展人才培养模式[N];北京商报;2013年
7 记者 史瑞丽;我市将加大会展人才培训[N];海口晚报;2013年
8 刘松萍;会展人才培训应面向参展商[N];中国旅游报;2005年
9 徐敏;会展人才亟需“批量”培养[N];解放日报;2004年
10 康淼;经营会展人才缺口大[N];市场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殷雯君;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琼;广州会展人才供求匹配问题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3 O@杨;上海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杉;成都会展人才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87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187819.html